11月21日,伊拉克總理阿巴迪表示,伊拉克成功收復了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其境內的最后一處據點拉沃鎮,已在軍事上終結了極端組織“伊斯蘭國”。

這個消息一出來,諸多媒體紛紛拍手稱快,以“伊斯蘭國”已被終結的大標題最快速度發出了消息。但是伊斯蘭國真的已經被終結了嗎?
嚴肅地回答你:遠遠沒有!
一、IS殘存力量幾何?
在近幾個月的新聞上,關于“伊斯蘭國”的潰敗和各方軍隊連連告捷的消息頻頻傳來,以至于很多人產生了一種“伊斯蘭國”這會徹底完蛋了的感嘆:
11月21日,伊拉克收復境內最后一處據點;
11月19日,敘利亞政府軍在俄羅斯戰機的支持下,成功收復了阿布卡邁勒,這是“伊斯蘭國”在敘境內占據的最后一個城鎮。
-

△ 今年10月,“敘利亞民主軍”成員在慶祝收復拉卡
-
看起來戰果斐然。然而仔細分析一下,你就會發現問題所在:
根據新聞報道,被清繳出伊拉克的“伊斯蘭國”殘存分子,在西部沙漠地帶尚存躲避騰挪空間。
在此之前不久的11月9日,敘利亞就曾宣布過一次解放阿布卡邁勒,然而“伊斯蘭國”隨后又發起了反攻,再度占領該地。
即便是19日的再次收復,也仍留有尾巴,尚有一些零散分布的村莊作為IS的小據點。

△ 雖被收復卻已是一片廢墟的阿布卡邁勒市。
而這僅是IS在敘伊兩國的殘存,從今年7月IS出現潰勢起,他們從未停止為自己尋找下一個盤踞點:
今年7月10日,IS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指揮中樞摩蘇爾(伊拉克境內)被攻陷,然而在此前的幾個月,IS便已開始尋覓新的安全局點,其他大部分領導人轉移到了圣戰者控制的位于敘利亞幼發拉底河沿岸的邁亞丁城。此處是絕佳戰略地點,同時也是ISIS的宣傳和網絡招募主要據點所在。
10月4日,50名與伊國組織有關系的武裝分子襲擊了美軍在西非尼日爾與當地軍隊的聯合巡邏部隊,導致美軍4人死亡,2人受傷。
10月5日,IS在利比亞的分支在其第三大城市米蘇拉塔發起自殺式炸彈襲擊,4名安全人員死亡,21名安全人員受傷。
10月14日,收復邁亞丁城。
10月17日,IS在敘利亞的大本營拉卡被成功收復。該城市于2014年初便被ISIS占領了,并被稱為所謂的“首都”。但在此之前,已經有一批人拖家帶口逃到代爾祖爾省(敘利亞境內)去了。
10月25日,IS襲擊了利比亞東部武裝力量“國民軍”的一個檢查站,造成兩名“國民軍”士兵死亡、3名士兵受傷。
同日,媒體報道稱,IS已開始在北非利比亞、埃及、東非和西非構成威脅。
……

△2015年12月IS武器來源情況
-
通過這個梳理可以發現,IS份子即便是在潰敗之中,也沒有停止過散布暴恐,以及向更多處于混亂中的伊斯蘭國家的擴張。
利比亞研究恐怖組織的學者穆罕默德·霍賈指出:
盡管“伊斯蘭國”利比亞分支目前已無力攻占大城市,但他們并不承認失敗,意欲隨時發起反攻,還須警惕“伊斯蘭國”利比亞分支對利南部鄰國蘇丹、乍得、尼日爾的滲透。
而北非、西非被認為是“伊斯蘭國”開辟的“第二根據地”,當地的不少武裝人員在敘、伊參加過實戰,包括一些高級頭目。
* 順帶一提,在伊斯蘭國猖獗時,他們提出的戰略設想是這樣的(見下圖)。
非洲、中東、一半歐洲,西亞,甚至一部分中國,都被納入了他們的“版圖”。野心機器狂妄吧?這也意味著,這些妄想狂、極端分子,是不會輕易承認失敗的。

-
你可能會問,已潰敗至此,IS為何還有余力支撐他們的茍延殘喘呢?
這與“伊斯蘭國”的人員構成和組織形式有關。
人員構成:
——伊斯蘭國在2014年秋天的鼎盛時期,大約有十萬人,其人員來源之廣泛足以令人震驚▽

——2016年,一名IS叛逃人員偷出了一份重要內部資料,內含2.2萬名“伊斯蘭國”成員的個人信息,名單上的人來自至少51個國家……
——只要保持精神污染,IS就能得到至少來自51國的極端分子的持續補充,IS多年來總也“野火燒不盡”的原由也就能夠理解了。

△ 2015年6月,IS在伊、敘兩國控制范圍
組織方式:
——伊斯蘭國武裝采取的是封建式。兵為將有,各有地盤。(例如安巴里以敘利亞副王身份坐鎮拉卡、西沙尼以敘利亞軍事委員會主席頭銜坐鎮阿勒頗前線,各地埃米爾分別駐防各市鎮收取賦稅等,甚至其麾下的東突分子也有封地)
——在這種模式下,IS保持著對其成員思想上的控制和號召力,但并不負責供給這些“戰士”。
——這也就意味著只要有一個帶著“精神火種”的伊斯蘭國成員接觸到了易受其蠱惑的對象,就有可能發展出一批新鮮血液來……
* 不要小看他們的蠱惑力。歐美國家有很多年輕女孩子被IS在網上精心包裝的宣傳蒙騙,甘心情愿不遠萬里去做“圣戰新娘”。當然其結果大多是很凄慘的……

△ 這些逃亡中的姑娘可能會為自己的單純、莽撞付出無法挽回的代價……
二、“伊斯蘭國”被打散了,恐襲是不是就告一段落了?
答案是:也許正相反。
今年年初至6月左右,“伊斯蘭國”核心區走向覆滅的進程已難以逆轉,在這個過程中,“伊斯蘭國”一面收縮防線,一面有計劃地轉移,同時加緊推促了新一輪的“外線擴張”。
在這個過程中:
歐洲國家,如比利時、英國、法國、俄羅斯,接連遭遇恐襲事件。俄羅斯圣彼得堡地鐵發生的兩次爆炸甚至造成了60余人傷亡。
在南亞地區,如阿富汗,所遭受的襲擊從未停止過。在其首都,曾遭受1500公斤炸彈的自殺式襲擊,150人因此喪生。
在東南亞,在南非,在中東,與IS有著夾纏不清關系的極端暴力分子們,在我們新聞熱點關注之外,一直令炮火在無辜民眾的身邊轟鳴。
△逃離伊拉克北部山區的雅茲迪人
與此同時,隨著梟首被打散,新型威脅變得更加莫測:
那些極端分子開始了四處流竄和潛匿。暴恐勢力加速外散,受襲國家不斷增多。
在各國之內的攻擊手段開始變得更本土化,具有高模仿性、網絡串聯、“獨狼”與有組織襲擊并舉等特點。這些變化導致預防性反恐的難度極大。
恐襲手段加速演變,尤其是在社交媒體非常發達的歐美國家,遠程煽動變得更加便利可行。世界整體的貧富兩極分化自身也是易于滋生恐怖主義的土壤——那些在當地社會日漸邊緣化的移民、有色人種,成為了重點煽動對象。
在一些常年戰亂的國家,或大國博弈夾縫中的國家,比如阿富汗、也門中南部、菲律賓棉蘭老島、北非-西非-東非恐怖三角等地,都可能成為IS收攏當地勢力、狡兔三窟的新根據地。

△IS在宣傳片中將自己塑造成了金光護體、帶著天命而戰的戰士,“將用圣戰將伊斯蘭的榮光推到頂峰”
三、“伊斯蘭國”還可能卷土重來嗎?
首先,動蕩和戰亂是極端主義的溫床,要擊敗“伊斯蘭國”,在軍事攻勢之外,還需清除其生存的土壤。然而從目前的國際形勢來看,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伊斯蘭國”被剿滅后,當地的秩序就會恢復平穩嗎?事實上一個地方動亂不安,恐怖分子是推動力,而不是最初的肇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一下沒有了“伊斯蘭國”的伊、敘兩國,看看他們能否穩定住局面,避免IS再度在精神上再度污染民眾。
——
當地的政府軍有勢力為治下民眾提供安全保障嗎?
大國和地區大國在這些國家的多方利益博弈,和戰后安排,可能會因此停止嗎?
過去幾年間,混跡于當地的各類武裝勢力,以及外來勢力的代理人勢力,將被哪些傳統勢力取代?(有空白,就會有人去占據,這是不可避免的)這一取代過程可能和平推進嗎?
中東國家自身存在的信仰/領地斗爭,比如庫爾德人問題,如何解決?土耳其與伊拉克可能友善相處嗎?
美國究竟是個什么態度?
——
以上這幾個問題,我們很難回答清楚。但我們心里都知道,近幾年內讓伊、敘兩國保持安定發展,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 炮火中的利比亞
其次,根據“伊斯蘭國”的發家史來看,沒有動亂,他們也會制造恐怖來給自己創造生存空間。
第三,有多個與基地組織有關的“兄弟”組織、極端組織,與“伊斯蘭國”保持著良好或曖昧的關系。在“伊斯蘭國”猖獗的時期,多個組織曾遙遙向其效忠,還有一些組織制造了一些恐怖襲擊向其致敬。倘若IS在逃竄中與這些組織媾和,或干脆借殼重生,那都是非常麻煩的事情——而這也并非不可能。
最后我先說的是,軍事上剿滅了一個“伊斯蘭國”,我們就能安心了嗎?恐怖主義就能消亡了嗎?
還遠得很。
向往和平的人們,不要太早開始歡呼,戰火才剛剛打響第一炮而已啊……
(作者 百度派網友 九黎 鏈接https://p.baidu.com/question/d6776162636264636161635a00/4400887)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