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有的人唱歌永遠不在調上?

    唱歌不著調,也可能是一種病呢,官方稱之為失歌癥(amusia),維基百科對其的定義是:它是一種對音調把握不準,有樂感缺陷的異常表現,常伴隨著對音樂記憶和識別上的問題。它其實和我們的聽力以及嗓子好壞關系不大,主要是由先天性原因(與生俱來,遺傳因素等)以及后天環境(主要是發育不良、腦部損傷致使)所決定的。

    有統計表明,有10%的人先天五音不全,唱歌跑調。其中的4%是先天性對音調精細識別的失敏。許多著名的人物,如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美國第18任總統格蘭特、第26屆總統羅斯福、革命家切格瓦拉,以及貨幣學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等,都是失歌癥患者。

    其實早在1825年,弗?戈爾(F.Gall)就曾提出人腦中的某個特殊區域存在著“音樂暗盒”,它會在創傷性事件后受到損傷進而影響人的樂感。而在1865年,法國醫生詹尼?露?比多(Jean-Baptiste Bouillaud)首次對由大腦損傷而致使的一系列失樂癥狀進行了描述。爾后的1878年,英國科普作家格蘭特?艾倫也對此進行了更進一步的闡釋。1890年,德國醫生諾布洛克(August Knoblauch)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音樂處理的認知模型,并首次定義了amusia(失樂感,失樂癥)。而直到百年后的2002年,第一份關于失歌癥的正式研究性論文才得以發表。領導此項研究的是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伊莎貝拉?珀利茲(Isabella Peretz)教授,她們對失歌癥者的腦部進行了全面的掃描,發現有大約一半的失歌癥者在韻律認識方面有問題,且找到了一個與辨別音高和記憶旋律有關的大腦區域的腦白質與普通人的細微不同。他們推測,人腦中應該是存在有一個專門處理音樂的“模塊”,當此部分發育不全就易導致失歌癥癥狀。

    一般說來,“失歌癥”患者通常會有如下癥狀:聽力智力和記憶力正常,對音樂感知度差;無法準確唱歌,但往往意識不到,甚至自以為是;對音樂的記憶和理解能力差,甚至常感到困惑。且由于言語交流過程中語音語調的廣泛運用,失歌癥者還可能由于無法準確把握交談者語氣而造成溝通障礙。對于遺傳等原因造成的失歌癥,目前尚缺乏相應的預防和治愈手段。但是,從小培養孩子對聲音的辨別力和敏感度,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或避免跑調的發生的。

    誠然,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唱歌跑調的都是失歌癥患者,其實大部分五音不全的人只是由于未接受正統的音律訓練,樂感較差而已。他們對音節、節拍的高低不太敏感。這其中的相當?部分是可以通過發音訓練得到糾正,而另一些(失歌癥者)則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治療才能得以改善。

    和“五音不全”相比,失歌癥者的最大特點就是唱歌跑調但自己卻渾然不知,而且其空間處理能力一般都比較差。例如,給他們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建筑物照片,他們分辨不出照片上是同一幢建筑。由此科學家們曾推測,在大腦里,人對音樂中音高部分的處理可能與空間認知能力有關。且認為,在人的大腦中,空間處理與旋律識別這兩個認知過程之間存在一定的重疊,當這兩項同時進行時,就可能因為存在沖突而使得錯誤率明顯升高。

    (答案整理自科學網)


    • 發表于 2013-10-25 00:00
    • 閱讀 ( 1260 )
    • 分類:其他類型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