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距離是一個文學術語,用來描述觀眾對故事的情感投入,它可以指任何媒體上的故事,包括小說、舞臺劇、電影、漫畫書,甚至是敘事性很強的電子游戲。專業的說書人可以通過各種技巧提高觀眾對故事的參與度,從而使他們能夠識別...
審美距離是一個文學術語,用來描述觀眾對故事的情感投入,它可以指任何媒體上的故事,包括小說、舞臺劇、電影、漫畫書,甚至是敘事性很強的電子游戲。專業的說書人可以通過各種技巧提高觀眾對故事的參與度,從而使他們能夠識別或同情,對于任何一個渴望成功地講故事的人來說,理解這些技巧是很重要的。一些作家會故意增加觀眾和角色之間的審美距離,以此來把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故事的其他方面

電視和電影使用不同的方法來增加觀眾數量;戲劇結構的心理學和技巧已經被研究了幾個世紀。早期,人們發現,如果故事中至少有一個角色,觀眾會更加投入到故事中當觀眾對一個或多個人物有強烈的認同感時,他們會體驗到故事中情感的高潮和低谷,就好像他們自己在經歷一樣。這被認為是一個很近的審美距離。對于許多類型的故事來說,這是一個理想,作家會花費大量的精力和精力創造這種效果的時間。有很多技巧可以縮小觀眾和特定角色之間的審美距離一種方法是讓角色來自一個自然地引起同情的背景,比如貧窮或失去;例如,通過使人物成為孤兒。一個人物的某些方面與某一特定人群中的大部分人都有相同之處,這就叫"普通人"。第一人稱敘述也是吸引觀眾進入故事的有效手段。它向觀眾傳達了一種即時感,讓他們像視點角色一樣體驗故事的事件。任何提醒觀眾故事不是真實的東西都被認為是違反了審美距離。通常這是無意的,是由小說中不切實際的對話或電影中的低成本特效等問題造成的。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講出扣人心弦的故事是一個好的說書人的標志。事實上,許多成功的電影人首先獲得關注是因為他們有能力吸引觀眾并拉近審美距離,盡管工作的預算很低。然而,有時講故事的人會有一個故意增加審美距離的理由。德國著名劇作家伯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開創了一個他稱之為"verfremdungseffekt"的過程,或者是距離效應。例如,演員可能會直接對觀眾講話,所以觀眾不再扮演公正的觀察者的角色。布萊希特認為這種效果可以讓觀眾分析他們所看到的,而不是在故事中"迷失",正如大多數作家所希望的那樣,他希望這能揭示出他故事背后的社會問題,或許還能激勵觀眾尋求現實世界的解決方案在現代,在電影、電視和戲劇制作中,角色演講的效果被稱為"打破第四堵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