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調查人員發布馬航MH17空難的最終技術調查報告,擊落馬航MH17客機的“山毛櫸”防空導彈再一次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不過筆者卻發現很多新聞媒體對這種導彈的介紹并不正確,所以今天就在這里為大家仔細說說這個容易讓大家“傻傻分不清”的防空導彈家族。
“山毛櫸”家族老大哥SA-11:不是我干的!
既然是家族,就一定不是一名成員,大家不妨打開百度搜索一下“山毛櫸”,第一條就是:
“山毛櫸”防空導彈—— SA-11“山毛櫸”代號9K37(薩姆-11防空導彈),北約稱其為“牛虻”……
如果大家認為這就是擊落馬航客機的罪魁禍首(實際上很多新聞媒體也是這么說的),很不幸,你認錯人了。這位是“山毛櫸”大家族的大哥,可以說也是第一代“山毛櫸”,1979年開始用以裝備前蘇聯部隊,用來替換大名鼎鼎卻已陳舊的SA-6防空導彈。
這里還要順帶說一句“山毛櫸”防空導彈的前身——大名鼎鼎的SA-6防空導彈。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美軍F117“夜鷹”隱形戰斗機被擊落,很有可能就出自它的手筆。作為它的后繼者,SA-11“山毛櫸”在每部戰斗車裝備的導彈數量、射程、射高、制導精度、彈頭威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改進。
現在請大家認清楚這張臉,這貨就是SA-11!

殺人真兇:“山毛櫸”-M1(SA-17“灰熊”)
那么既然不是SA-11打的,又是誰打的呢?
如果在搜索引擎中輸入“SA-17——SA-17防空導彈”,會得到如下解釋:
SA17導彈(SA-17“灰熊”),俄代號為“山毛櫸”-M1-2,是俄羅斯的一種新型防空導彈系統,用于替換早先的SA-11防空導彈,于1995年進入俄陸軍服役。
這段解釋只能算說對了一部分。實際上,“山毛櫸”的俄文是Бук,轉寫為英文字母是BUK,是一系列性能十分優越的中程防空導彈的統稱。這個家族到目前為止共包含了BUK、BUK-M1/M1-2、BUK-M2/M2E和BUK-M3等多個系列。
翻譯成中文再對應上北約代號(冷戰時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替蘇聯/俄羅斯與中國軍事裝備所起的編號與命名)后,SA-11對應“山毛櫸”,即第一代“山毛櫸”;SA-17雖然特指“山毛櫸”-M1-2型,但由于俄羅斯針對第二代“山毛櫸”的改進型號有很多,彼此性能差異不大,所以大家不妨把SA-17籠統地理解為“山毛櫸”-M1/M1-2和“山毛櫸”-M2/M2E的統稱;至于第三代“山毛櫸”-M3,由于尚未裝備部隊,所以暫時沒有對應的北約代號。
說到這里大家就明白了,雖然同樣是“山毛櫸”,但擊落馬航MH17的是被北約叫做SA-17“灰熊”的第二代“山毛櫸”-M1,而不是代號為SA-11“牛虻”的一代目。
所以殺人兇手的真面目,是這樣!

從外型上來看,SA-17的主彈翼較SA-11縮短了1/3,所以主彈翼和尾翼之間有很大的距離,而SA-11的主彈翼和尾翼的距離則非常小。在作戰性能方面,從公開的數據來看,SA-11的射高上限為15000米,而SA-17系列則提高到了25000米左右。
而同屬于第二代“山毛櫸”的諸多家族成員,在外型上幾乎一模一樣,只是性能越來越優良。具體來說“山毛櫸”-M1是1984年推出的,它采用了新型的導彈,射程增加到35km,射高增加到22000米。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對BUK系統進行了幾次重大更新,分別是1998年的BUK-M1-2和2007年的BUK-M2E,在射程、射高和制導目標數量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而這次擊落馬航客機的正是1984年列裝的“山毛櫸”-M1型,這也是目前在前蘇聯各國中裝備最多的“山毛櫸”。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俄羅斯同格魯吉亞之間發生的南奧塞梯戰爭中,俄羅斯空軍的一架圖-22超音速轟炸機和3架米格25截擊機,很有可能也是被格魯吉亞軍的“山毛櫸”-M1型防空導彈擊落。

除了地對空的型號外,“山毛櫸”家族還有兩個遠方親戚——SA-11“山毛櫸”的艦載型SA-N-7和SA-17“山毛櫸”-M1-2的艦載型SA-N-12。后者在我軍現役的現代級驅逐艦以及052B型驅逐艦上也有裝備。不過時至今日,我國自主研發的紅旗系列地空導彈和海紅旗系列艦載防空導彈的部分型號在性能上已經超越了它們。
“山毛櫸”家族如何作戰?
“山毛櫸”家族之所以能被稱為家族,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型號多。實際上它的正式稱呼是“山毛櫸”中程地空導彈系統。簡單的來說,它是五位一體的。

相信大家從家庭成員的名字就能對“山毛櫸”系統的作戰方式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一般情況下,一個完整建制的“山毛櫸”作戰單位,會包括一輛指揮車,一輛跟蹤雷達車,6輛指示雷達發射車,3-4輛導彈運輸發射車以及一輛維修保障車。
跟蹤雷達的偵測距離較遠,在“山毛櫸”的射程外就可以發現目標。指示雷達發射車是裝備了目標指示雷達的導彈發射車。指揮車負責跟蹤雷達同指示雷達發射車以及導彈運輸發射車之間的通訊。導彈運輸發射車既可以在指示雷達的制導下發射導彈,也可以為指示雷達發射車補充彈藥。維修保障車則負責整個作戰單位的維修保障工作。
在實戰中,整個作戰單位可以以時速70公里進行戰術機動,能在幾分鐘內展開(部署),并在1分鐘內實施攻擊。具備非常高的機動性和隱蔽性,戰場生存能力和對敵空中力量的打擊能力也都非常強大。
“山毛櫸”系統采用半主動雷達制導方式——當跟蹤雷達發現目標后,會引導指示雷達對目標進行定位,然后由指示雷達指引導彈攻擊目標。根據目前公開的數據顯示,“山毛櫸”-M1型的指示雷達發射車可以同時對兩個不同的目標進行制導,而“山毛櫸”-M1-2型則可以同時對四個不同目標進行制導,后續改進型號毫無疑問擁有著更強大的多目標打擊能力,防御敵方飽和攻擊的能力及對敵方實施飽和攻擊的能力都大為增強。即使在沒有指揮車和跟蹤雷達的環境下,指示雷達發射車也可以單獨執行作戰任務,只是雷達的偵測距離較近,也無法同其他發射車協同作戰。
毫無疑問,“山毛櫸”是一種性能十分優良的中程地空導彈系統,但卻不應該用在攻擊民航客機上。在我們緬懷逝者的同時,也衷心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無論多么優秀的武器,都希望它們永遠存放在洞庫里,不會有被人類使用的那一天。
注:由于前蘇聯/俄羅斯的導彈編號頗有些復雜,且俄文字母大家辨識起來也不如英文方便,所以在這里就統一采用北約的SA編號標示,大家通常所說的薩姆即為此系列編號音譯。
(出品:科普中國;制作:科學范兒創客團隊;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轉載請注明“來源:科普中國”。)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