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是一些活的細菌,因為口服之后能對人體產生有益的效果而得名。醫院、門診和保健品當中,以益生菌為主體的治療和保健很流行。這個現象不是國內特有的,而是正在世界范圍內流行。尤其是針對胃腸道疾病的益生菌治療,應該是益生菌治療的主要適應癥。由于益生菌不同于普通的藥物,又往往和微生態平衡聯系在一起,讓人有環保綠色的聯想,所以在普通人群中也很有市場。
那么益生菌真的能治療消化不良嗎?首先應該明確消化不良的概念。消化不良四個字,在日常語言和專業語言那里概念是不一樣的。因為個人理解力的差異,消化不良在不同人那里可以是任何的不適。但在醫學名詞里,消化不良專指上腹部的疼痛、腹脹等不適,可能還伴有早飽、噯氣、惡心等癥狀。按照診斷學,這些癥狀往往和上消化道,主要是胃有關。消化不良可以是任何胃病、十二指腸疾病或者其他可以產生上消化道癥狀的任何疾病的表現。消化不良可以分為器質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但基本上不會診斷器質性消化不良,因為確定疾病之后,就要相應改名,比如胃潰瘍引起的癥狀,就改成胃潰瘍,胃癌引起的就叫胃癌。如果是沒有可以解釋的結構異常導致的癥狀,就叫做功能性消化不良。這也是專業人員認為益生菌治療最有價值的疾病。器質性消化不良的疾病都有自己特殊的治療,加益生菌屬于打醬油的,實際上也多沒什么有力的證據證明加了益生菌能增加好處。
所以,文章題目的問題就變成了:益生菌能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嗎?醫學標準答案是:沒有有力證據支持。通俗一些:不能。原因可能和胃內的環境有關。普遍認為益生菌的效果是通過和其他菌群競爭產生的,其對立面是有害菌。那么有效的前提當然是有害菌的存在。而胃里的高酸環境讓細菌很難定植。雖然胃里有幽門螺桿菌,但它在胃里能生存靠的是一身抗酸的本領,益生菌在胃里很難和它競爭。益生菌的生產廠家很多精力也是放在如何讓自己的產品躲過胃酸的破壞,到達大腸發揮作用。
或許醫學上的消化不良過于嚴格,普通人不需要如此嚴格的區分,只要能治好自己的不適就可以了。上消化道不行,下消化道可以嗎?比如腹脹、腹瀉、便秘。這里首先還是要區分器質性和功能性疾病。和胃病一樣,下消化道的器質性疾病,比如結腸炎、腫瘤需要更加針對性的治療,益生菌不具備同等的討論資格。功能性的腸病大多屬于一種叫做腸易激綜合征的情況。這也是益生菌治療證據最充分的一種疾病。有幾個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研究發現益生菌對腸易激綜合征病人的癥狀改善有幫助。
那么腸易激綜合征的病人就可以滿懷期待的去吃益生菌了嗎?吃當然可以,滿懷期待就不必了。目前針對腸易激綜合征的任何治療,幾乎都沒法達到滿意的有效率,包括益生菌,總有相當一部分病人沒有效果。并且評價腸易激綜合征治療效果的指標五花八門,有的用腹痛和腹部不適做指標,有的用排便次數做指標,有的用整個身心的舒適度做指標。可見研究者為了驗證益生菌和腸易激綜合征的關系也是蠻拼的。最關鍵的,有效無效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依然是一筆糊涂賬。
首先,腸易激綜合征本身究竟如何發生的還無法明確。最常用的解釋包括腸動力異常、免疫異常、內臟高敏感、菌群失調、精神心理因素等等。不同的病人可能有不同的機制,有的可能還有好幾種。其次,益生菌究竟起什么作用也是眾說紛紜,抑制有害菌當然有了,還有免疫調節、產生調節動力和感覺的物質等學說。要想真正明白益生菌對腸易激綜合征是否有效,一定要搞清益生菌的那種機制通過糾正病人的那個異常發揮作用的。否則永遠都只是統計學的游戲。但麻煩來了:第一,前面的幾種機制沒有簡便可行的檢查手段去評價;第二、益生菌的這些作用機制也很難檢驗,很多研究都放在了癥狀改善上,沒有設計方法去驗證那個作用假說。
總的來說,大家還是不要對益生菌抱有太大期望。目前看來僅僅對腸易激綜合征有一定效果。究竟該不該用,普通人看了這篇文章也許還是不明白。不要緊,只要記住一句話就行:使用益生菌需要由有經驗的專業醫生決定。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