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三名老漢因涉嫌非法獵殺一頭國家II級保護動物——鬣羚被刑拘,而他們當時以為捕到的是電視劇《封神榜》里看到過的長著鹿角、羊頭、牛蹄、驢尾的神獸“四不像”。

其實,鬣羚最常見的別名是“蘇門羚”,這是因為它的模式標本得自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的緣故,而在其他產地也都有種種不同的俗名,例如在我國,西南的四川等地叫它“山驢子”或“崖驢”,云南叫它“山騾”,西藏的昌都一帶叫它“野牛”,華中地區的湖北、湖南以及四川東部一帶叫它“鬣羊”或“明鬃羊”,安徽黃山以及鄰近的一些地區叫它“四不像”,或者“天馬”等等,如此多而混亂的俗名,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它外貌特征的奇特,似乎與驢、騾、羊、牛、羚、馬等眾多常見的食草動物都有些相像,但又都不太像,實在令人稱奇。
雖然如此,但稱其為“四不像”的僅有包括上述三名老漢的家鄉在內的少數地方。人們熟知的“四不像”是“蹄似牛非牛,頭似馬非馬,尾似驢非驢,角似鹿非鹿”的麋鹿,其他如馴鹿、駝鹿等也有“四不像”之稱。不過,這幾種鹿都屬于鹿科動物,而鬣羚則屬于牛科動物中的羊羚類,是介于羚羊、山羊和綿羊之間的一個類群。鬣羚的角與鹿角完全不同,雄獸和雌獸均有短角,介于兩耳之間,距離較遠,形狀較為簡單,兩角自額骨的后部長出后,平行而稍呈弧形往后伸展,角的橫切面呈圓形,末端較尖,角的表面具有環狀的棱及不規則的縱行溝紋,角尖處較為光滑,長度為20—26厘米,粗13—16厘米,最長的紀錄得自喜馬拉雅山地區,為32.4厘米。



鬣羚體形較大,毛色較深,以黑色為主,雜有灰褐色毛。頭后自角的基部到頸背的鬣或鬃毛很長,為白色或灰白色,也有的雜以棕色、黑色,長度約為15—20厘米,由頸部下披,成為其最為顯著的特征。其他的主要特點還有:在吻部的前端部分沒有毛,稱為鼻鏡,趾間的臭腺分開成許多小洞;中掌骨和中跖骨一樣細長;下頜第一枚門齒不大,腹股溝沒有臭腺,尾巴短小。而最主要它們一般都不適應熱帶、亞熱帶地區夏季高溫的氣候,所以生活在較高的山上。鬣羚每年9—10月發情交配,雌獸的懷孕期約為8個月,每胎產1—2仔。
鬣羚性情比較孤獨,早晨和傍晚出來在林中空地、林緣或溝谷一帶攝食、飲水,主要以青草、樹木嫩枝、葉、芽、落果和菌類、松蘿等為食。它極為善于攀登和縱躍,能在最陡峭的懸巖絕壁之間行動自如,或在亂石溪谷之間跳躍如飛。這是因為它的蹄子是由兩個緊密靠在一起的蹄組成,前端窄尖,后端寬闊,四周環以角質,中央為柔軟的部分組成,就像一個吸盤,使其能夠穩穩地站立或跳躍在陡巖之上。此外,在它的四肢底部還具有靈敏的外周感受器。在活動時,蹄子接受底部的刺激后,感受器可以將其轉換為一種信號,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又把接受到的信號轉換成控制信號,再傳遞給四肢上的各種不同的肌肉組,從而調節身體重心的平衡。在受到驚擾時,它能溝迅速奔跑,跳過險惡亂石,攀登到懸崖峭壁之上躲避敵害,逃脫之后便不會再返回。在被逼迫得無路可逃的時候,就用兩只后蹄支起身體,直立起來,騰出兩只前蹄拼命地往巖石上敲擊,發出“嘎嘎”的脆響,或者是往肚皮上象擂鼓一樣地“咚咚”敲打,聲音響徹寂靜的山谷,借以威嚇敵害。如果這一招不靈,也會奮起自衛,勇猛地用角進行堅決的反撲,攻擊對手。成年的雄獸性情較為兇猛,體強力壯,常常能沖出天敵的包圍,或戰勝體形不算太大的對手,將其頂到懸崖之下。

需要指出的是,電視劇《封神榜》里的姜子牙的坐騎“四不像”,雖然看起來像一頭鹿,但與現實中的各種鹿或其他動物并不相同,的確是一頭“神獸”。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