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這些發明獲得過諾獎,但卻飽受爭議?

    從諾貝爾獎設立以來,社會各界對它的爭議就不曾停息,這些爭議中包括對獲獎人身份的質疑(是否是原作者、是否是第一發明人等),對和平獎評選結果的不認可,以及最嚴重的:對表彰破壞性發明的聲討。應對公眾對于這類科學獎項的爭議和憤怒也成了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最尷尬也最艱巨的挑戰之一。下面就來看看諾貝爾獎歷史上都表彰過哪些可怕的發明吧。

    為暴力喝彩

    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了禁止化學武器組織(the Organis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這被認為是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對曾經將獎項頒給化學武器研發人的一種補償性做法。在1918年,德國化學家Fritz Haber因發現了合成氨氣的方法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該項研究為生產農業化肥提高糧食產量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與此同時,Haber也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并監制了伊普爾戰役塹壕戰中使用的毒氣(氯氣)而被稱為“化學武器之父”。令人們不滿的是,Haber作為一個化學武器的研發者,在戰爭結束后不但沒有受到軍事法庭的制裁,還獲得了世界矚目的科學獎項表彰,諾貝爾獎也因此被認為是一個親德的獎項,有人認為瑞典在戰爭期間曾經試圖投靠德國一方,這才是德國科學家獲獎的真正原因。


    19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至今仍是諾貝爾獎頒獎史上最受爭議的獎項之一,人們普遍認為,即便Haber的研究對世界農業化肥的發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考慮到Haber本人在使用氯氣作為化學武器中的角色和作用,評委會還是不應該做出這樣的決定。

    無獨有偶,1912年,研究有毒氣體的法國化學家Victor Grignard也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他發明了可廣泛應用于有機合成中的金屬有機化合物——格氏試劑,只不過該獎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就已經頒出,獲獎時Grignard的發明也沒有被用于戰爭。事實上,Grignard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后才開始參與研究化學武器并專攻光氣制造和芥子氣檢測,在戰爭期間,他正是上文提到的Fritz Haber的對手。

    尷尬的時間點

    也許是1918年的化學獎引發了巨大的爭議,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的工作開始變得格外小心謹慎,他們成功地將下一次引起眾怒的時間延后了近40年。1945年11月,距離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不過短短三個月,他們便為發現了核裂變的德國科學家Otto Hahn頒發了諾貝爾化學獎,這項完成于1938年的獲獎研究正是研制原子彈的最重要理論依據之一。盡管瑞典皇家科學院總是做出令人困惑的評選決定,但在原子彈剛剛造成人間慘案后不久就大張旗鼓為其頒獎還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這塊緊跟在兩朵黑色蘑菇云之后出現的金色獎章令人難以接受。


    事實上這一切只不過是一場陰錯陽差的誤會。早在1938年,Hahn就完成了關于核裂變的研究,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1940年便有意向為其頒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940年到1942年間評選暫停。到了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被宣布頒給Otto Hahn,但受到戰爭影響,當年并沒有在瑞士斯德哥爾摩舉行慶祝活動,只在美國紐約一家飯店舉行的午餐會上頒發了部分獎項。而且當時Hahn本人正作為戰俘被囚禁在英國的監獄內無法領獎,正式的頒獎儀式才延遲到了1945年。事實上,Hahn本人一生從未參與過任何有關核裂變在軍事應用方面的研究,他還曾公開表示過非常慶幸當初德國沒有成功研制出原子彈。

    被唾棄的獲獎者

    正如Hahn的核裂變一樣,有一些研究本身并沒有什么爭議,只是后期對研究成果的應用受人非議罷了,不過有一些研究則不然,它們本身就邪惡恐怖,破壞力驚人。

    先來看1949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葡萄牙神經病學家Egas Moniz,他發現了腦白質切除術在某些精神病治療方面的價值。但其實時至今日,這項直接作用于人腦的前腦葉白質切除術也很少被醫務人員使用在疾病治療中,就連諾貝爾基金會的官方網站上也明確將這項手術標注為是有爭議的。好在可以用于治療精神疾病的化學手段隨后逐漸被發明,為精神病患免除了腦葉切除的痛苦。

    再來看一位飽受環境學家詛咒的獲獎者,1948年,瑞士科學家Paul Mueller的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他發明了DDT試劑——能殺死可以攜帶瘧疾病毒的昆蟲,有效控制了瘧疾的曼延。然而這項研究很快被發現會對環境產生嚴重破壞,對人類及野生動物的生命造成威脅,而遭到全球范圍的嚴令禁止。這樣看來,2015年獲得醫學獎的屠呦呦從傳統醫學的草藥中獲得啟發,發現了取之于植物的青蒿素安全環保的對抗瘧疾才是真正的實至名歸。


    現在看來,這些在20世紀40年代前后出現并獲得諾貝爾獎認可的發明研究,都多多少少存在非人道的可怕之處,也許正如前諾貝爾醫學獎評委會成員之一Bengt Jansson說到的那樣,“我們不該為那個年代發生的這些事情感到憤慨,因為那時我們別無選擇。”的確,科學的發展永遠會是把鋒利的雙刃劍,從人類決心拔劍發展的那一刻起,就難逃被誤傷的命運,尤其是在那個掌控了科學手段但卻無法與科學本身的強大力量并駕齊驅的年代。幸運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各方約束的逐步完善,人類的“馭劍”技術也在日益增長,科學技術正漸漸由人類手中的“利刃”變為“寶劍”。雖然直到1970年,諾貝爾獎依然為諸如基因雜交這樣飽受爭議的研究頒發過榮譽,但爭議的內容已經由當初的扼殺生命轉為更加長遠的遺傳發展問題。而這個不斷有新的發明被獎勵、被爭議、被修正的過程,也正是推動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強大動力。

    相關文獻

    [1] Nature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

    (科學之家,譯審/編輯:ZH Cello)

    日報看多了,你也想分享?機會來了!知道日報招募作者啦!

    • 發表于 2015-10-12 00:00
    • 閱讀 ( 1048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