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人們為什么喜歡魔術?

    我們每天都會與周遭的物質環境及社會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我們也由此開始對發生在身邊的無數現實情況的進展抱有各種預期,并以此調整我們的日常行為。我們的某些預期產生于較為磕絆的經歷或是與世界的直接互動中,另一些則產生于我們的嬰兒時期,牢牢地貯存在我們的神經系統中,不受外界刺激的干擾。科學家們把后者稱為“核心認識(core knowledge)”。關于核心認識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們知道固體無法穿過墻壁,東西會掉在地上等等,都屬于核心認識的范疇。

    魔術表演就是通過違背各樣事物應產生的預期來達到吸睛的目的。魔術所呈現的結果與觀眾們的“核心認識”不符,因此它才如此令人著迷。哪怕是最興致缺缺的觀眾也會在杰出的魔術師面前表現出孩童般的好奇。那么,當嬰兒遇到違背先前預期的現象時,他們又會作何反應呢?一項新的研究對此問題展開了調查,調查結果可能會解釋為何魔術會產生跨越年齡段的魅力。

    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Hopkins University)的Aimee E. Stahl與Lisa Feigenson認為:有違預期情況的產生可能同時會帶來特殊的學習機會。此前的研究已經表明:當事情的進展有違預期時,嬰兒會出現更長時間的瞪視。舉例來說,一只皮球穿墻而過而不是被墻擋住,或者一名演員走向愛挑刺的觀眾而不是走向善良和藹的觀眾,這些都屬于有違預期的行為。然而,之前人們并不知道嬰兒對于表現異常的事物所產生的興趣是否具有認知效用。

    科學家們做出了如下假設:有違預期現象的產生會提供認識世界的機會。如果假設成立,則產生有違預期現象的物體應該是嬰兒們獲取新信息的優先對象。他們會搜尋這些物體的信息并以各種方式擺弄探索這些物體,試圖弄明白它們會產生奇怪現象的原因。

    研究者們對110名11個月大的嬰兒進行了一組構思精巧的實驗。首先,他們會讓嬰兒們觀看玩具車和皮球撞墻的影像,在以上場景中,有些玩具會穿過墻壁,有些則不會(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物理學上的可行與不可行的場景)。之后,科學家們會重新向嬰兒們展示他們剛才看到的物品,只不過這次會展示一些新鮮的方面:比如,這個玩具一擠就會叫。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當這個玩具出現了有違嬰兒之前所預期的現象時,他們才會將這個玩具的聲音與這玩具本身聯系起來。這意味著嬰兒并不能夠從所有違背預期的現象中學到新知識,而是只有當某些特定的物體違背了嬰兒的認知預期時才會發生。

    接下來,科學家們令嬰兒們觀看錄像,錄像里發生的事情有些符合基本原則,有些則違背了諸如物體的堅固性(如物體看起來穿墻而過了)和物體需要支撐(如物體看起來沒有任何支撐卻懸于半空)等基本原則。之后,嬰兒們會有機會擺弄和玩耍這些剛才見到過的玩具(目標對象)和一件新玩具(干擾對象)。如果這些目標玩具之前產生了有違基本原則的現象,嬰兒們便會花費更多時間擺弄它們。如果目標玩具之前所產生的現象與他們的預期相符,嬰兒們便會每樣玩具都玩一會兒,而且玩每件玩具的時間大致相等。更有趣的是,當孩子們與產生了有違預期現象的目標對象進行玩耍時,他們玩耍的方式相當程度上取決于目標對象所違反預期的形式。看到玩具穿墻的嬰兒會不斷地用玩具敲打桌子,似乎是在嘗試看它是否還可以穿過物體,而看到玩具浮在空中的嬰兒會一遍又一遍地將玩具扔到地上。也就是說,孩子們會根據玩具違反預期的方式來調整他們擺弄玩具的方式。孩子們表現出的這兩種行為分歧表明:嬰兒們對反常場景所做出的反應并不是隨機的,而是系統地檢測他們所處的環境,就像科學家們面對始料未及的數據而感到困惑時所做的努力一樣。


    這項研究做出如下總結:有違預期現象的發生為嬰幼兒與早期兒童提供了特殊的學習機會,無論這種預期是先天具有的還是后天學習的。

    但是,當成年人遭遇異常事件時,他們的反應又是如何呢?

    作為成年人,我們并不會經常遇到特別有違預期的情況,尤其是當它們涉及到物體行為的核心原則時。不過魔術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例外——魔術表演完全顛覆了我們的合理預期:物體會消失、懸浮升空、甚至變形。我們知道這些有違預期的現象為嬰兒的大腦提供了特別的學習機會,但如果它們也為成人的大腦提供了這種機會呢?魔術表演之所以如此具有魅力,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生來就渴望將我們的思維與行動置于意想不到的情形之中。

    2007年,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知覺魔術專題討論會(Magic of Consciousness Symposium)中,我與Stephen Macknik共同擔任主持。那時,在魔術二人組Penn and Teller 組合中擔任默角的Teller曾巧妙地闡釋道:我們生命中的多半時間都花在理解這個世界各種各樣的因果之上了,而魔術則“為人類的這些理性認識提供了游樂場”。世界有多大,嬰兒的游樂場就有多大,這里面每天都充滿了奇跡與機會。隨著我們漸漸長大,見識也越來越廣,讓我們感到驚異的事情越來越少,我們的玩興也越來越小,但是魔術卻總能成功地將我們引向內心深處的那所迷人的游樂場。

    [注:作者Susana Martinez-Conde和Stephen L. Macknik是鳳凰城(Phoenix)巴羅神經學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的實驗室主任。]

    日報看多了,你也想分享?機會來了!知道日報招募作者啦!

    • 發表于 2015-10-13 00:00
    • 閱讀 ( 79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