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友說:最近我有幾個朋友覺得人生太無趣,就約著一起去跳蹦極了。其實小友也推薦大家去嘗試一下這樣的極限運動,因為當你站在跳臺時,你會有種 “I'm the king of the world”的感覺。但是當你往下跳的那一剎那,你會有種要罵娘的感覺,就是“啊啊啊啊,是誰推我下去的,我還沒準備好啊!”
你是否有過和陌生人一起開車,一起賭博,甚至一起睡覺的經歷呢(瞎了…… )?
若有,類似的行為也許不只是偶然,有可能反應出了你的人格。
舉個例子吧:
有這樣一個人,他(不叫小明)熱愛追求刺激。如果生活總是平淡如水,他覺得自己會在無聊中死去。他喜歡結交富有激情的朋友,而忽略對方是否可以信賴的問題。他抽煙、酗酒、抽大麻,沉溺于可卡因和搖頭丸。他甚至可以和一個剛認識的陌生人進行無保護措施的性行為。
不論道德,這些行為無疑充滿了各類關乎健康的風險。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其中最危險的就是吸煙酗酒。據統計,每年因煙草和酒精死亡人數接近因可卡因和海洛因死亡人數的八十倍。

這樣吸煙不健康?放開,讓我來
剛剛提到的這個人其實是小說中的人物,他所參與的各種危險活動代表著大部分喜歡冒險的人的特征。這樣熱愛冒險的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并且這類愛冒險人格的形成是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產物——這種冒險人格,更確切的說是一種冒險特質,曾經在歷史上對于人類的物種存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過去的研究發現,冒險行為與人格特質與生物因素(進化、基因與分泌的物質)相關,所以接下來將從這兩個角度進行說明。如果你想了解冒險行為為何那么關鍵,以及什么促成了這種行為,接下來的文章會為你介紹。

感覺尋求的人格特質(sensation seeking)
感覺尋求:
表現為低社會化(融入社會程度低),高度神經質,高度沖動, 尋求感覺刺激。沖動性意味著行動前較少思考,感覺尋求則是尋求能使其感受到激動,新奇興奮的事情。
研究發現,冒險行為與“感覺尋求”的人格特質密切相關。擁有感覺尋求特質的人樂于追求新奇事物,會主動尋求刺激的感受和經歷,并且可能為了得到這些刺激不惜去冒險。
《跟著貝爾去冒險》劇照(大張偉已被嚇瘋)
感覺尋求人格特質不等于冒險行為,高度“感覺尋求”的人所做的事情并非全都是高風險性的,他們也可以通過聽高分貝搖滾樂,看恐怖片和色情電影來獲得刺激的感覺,而這些事情付出的代價其實是很小的。
這種特質也在一些極限運動中得到體現,比如特技跳傘,玩滑翔翼,潛水,賽車,攀巖和激流皮劃艇等。對這些極限運動興趣的人們就體現了感覺尋求特質中的重要兩點,“激動”(thrill)和“冒險尋求”(adventure-seeking)。
但“冒險行為”意味著擁有這種特質的人在尋求新奇刺激的時候付出了較大的代價。
從感覺尋求到冒險~
除了這些以外,其他類型的感覺尋求就不僅是通過參加極限運動來表達了,而是通過放縱自己以達到“感覺尋求”:這種類型的感覺尋求與冒險行為有關,例如抽煙,酗酒,吸毒,不安全性行為,危險駕駛和賭博等。
可以說,為了能有更多的體驗,他們會表現得“不規矩”,不按照正常的生活方式生活,甚至是為了改變而不停地改變(不然覺得十分乏味),以滿足自己對刺激感覺的心理需求。

吸毒等行為雖有刺激感,但需要付出的代價也相當大
冒險行為相關人格特質的其他猜想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感覺尋求的人格特質可能和另一種人格特質相關,即神經質(包括焦慮、敵對、壓抑、自我意識、沖動、脆弱等,是大五人格特質中的一類,內容是煩惱-平靜,不安全感-安全感,自憐-自我滿意)。
他們認為,感覺尋求可能是神經質沖突的一種表達,或者是一種反恐懼行為(為了抵抗恐懼而做出的行為)。但相關實驗的結果否定了上述的假設,冒險者們的行為和神經質焦慮沒有明確的聯系。
在一個研究中使用了朱克曼-庫爾曼人格量表(文末有簡介)平谷了其他人格特質和吸煙,酗酒,吸毒,性行為,危險駕駛和賭博六種冒險行為。
結果發現:很多冒險行為是互相關聯的,參與其中一項的人很可能也參與了其他的,也就是說存在泛化的冒險行為。
對性別進行進一步探討可以發現,男性比女性有更強的冒險以及沖動性感覺尋求的傾向,結果表明,性別差異能最大程度地解釋沖動性感覺尋求的不同。

進化與基因組成
人類本是冒險的動物。我們的祖先起源于東非,在不到10萬年的時間里就占領了整個地球,看起來敢于冒險的精神可能是這個物種生存的關鍵。比如男性在捕殺大型危險動物時就需要有尋求冒險的特性。
雖然人類有感覺尋求的特質,但是不同個體的基因組合不一樣,就會造成出現不同程度的冒險,其中,當冒險處在中等程度的時候最具適應性,也就是說,參與行為的危險程度為中等時,此生物在自然選擇壓力下的表現最佳。
如果孩子在感覺尋求這方面和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很像,這可能是因為共有的基因,而不是家庭的影響。關于人類感覺尋求特質遺傳性的研究使用了經典的雙生子研究法,對比相同生活環境的同卵和異卵雙生子,在“尋求刺激”特質上基因的解釋率大概有60%,這一人格特質的遺傳率算是很高了。

小野有60%的機會遺傳韓寒瘋狂賽車的基因
朋友和家庭外的其他人可能作為行為榜樣,強化了基因帶來的特質。實驗研究了出生時就分開在不同家庭撫養的同卵、異卵雙生子,發現了相同的遺傳性。這一點說明:環境對感覺尋求特質的貢獻(解釋率為40%或更少)并不來自于家庭環境,而是來自于朋友和其他的生活經歷,這也體現了基因與環境的共同作用。
基因在冒險行為上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它們影響著另外兩個相關的人格特質:
1)攻擊性敵意:表現為傾略性、敵意、憤怒以及缺少自我控制,對社會有較低的期望。與粗魯的,不加思考的行為,反社會行為,以及復仇行為相關)
2)社交性:這種特質的人喜歡和許多人在一起,樂于參加大的團體中,不喜歡與社會隔離。
DRD4基因
分子遺傳學的發展讓識別影響人格和精神病理學的關鍵基因變得可行。
以色列的科學家第一次找到了尋求新鮮感(和沖動感覺尋求高相關的特質)和基因之間的關系。這個相關基因叫做DRD4基因,負責編碼一類多巴胺受體。
注: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大腦神經遞質,在通往大腦內部的獎勵和快樂中心的大道上活躍蹦跶著。多巴胺能神經元對壓力信號進行處理、分泌多巴胺,使人們不僅僅能看到獎勵,并且付出行動去爭取它。
人體內存在著長、短兩種DRD4基因,這兩種基因是基于同一個DNA序列的不同版本。長基因大多存在于高新鮮感(刺激)尋求的人群中——同樣的基因也被發現大比率存在于一個高“感覺尋求”的群體:鴉片濫用人群里。

在戀愛中抽鴉片多巴胺分泌是不是會倍增:p
盡管這種特定的基因在基因影響中只有10%的解釋率,但現在人們已經定義了人類基因組,許多其他相關的基因和人格特質很快就會被發現。
雖然說了這么多基因的影響,其實基因并不直接影響特質。基因負責生產蛋白質,蛋白質塑造我們的神經系統,但基因和行為之間還隔著大腦結構和功能,以及神經系統的生化作用等等。
睪丸素
青少年男性是最高的冒險行為群體,車禍發生率、酗酒率、毒品使用率和賭博成癮的概率都比較高。軍隊一向喜歡年輕的男性做士兵,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身體強壯,而且還因為他們愿意在戰爭中沖鋒陷陣、保衛家園(怎么把大實話都說出來了)。
如你所料,這個年紀的男性也在經歷一生中冒險的高峰期——這也是他們性荷爾蒙睪丸素水平的高峰期。睪丸素和“外顯感覺尋求類型”相關,比如喝酒,吸毒,性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相對應的另外一類可能就是在心底默默嗨翻天但什么都沒做);再者,也和一些正常的特質相關,比如主導性、社交性和活躍。
當睪丸素水平下降的時候,男性的攻擊和反社會傾向開始緩和。男性在50-59歲的感覺尋求分數是16-19歲時的一半。
女性也有睪丸素,但少一些。像在男性身體里一樣,女性的睪丸素依然與果敢、攻擊性和性喚起有關。

怪不得陳喬恩有時候那么man
單胺氧化酶(MAO)
另一個與感覺尋求相關的生物因素是大腦中的單胺氧化酶(MAO)。這種酶像一個調控者一樣保持著神經遞質的平衡。單胺氧化酶(MAO)在高“感覺尋求”的人群中較低,暗示著調節作用的缺失。比如,不顧后果尋求短期回報的沖動型精神病患者中的MAO水平也比較低。
不僅如此,女性的MAO水平比男性高,而且大腦和血液里MAO的水平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它也是感覺尋求和冒險行為存在性別和年齡差異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種B型的單胺氧化酶和感覺尋求尤其相關。單胺氧化酶和多巴胺之間的關系非常值得注意,它能調節多巴胺,而多巴胺四號受體和“感覺尋求”有關,另一種多巴胺受體(D2受體)又和物質濫用(一種特殊的冒險行為)有關。

單胺氧化酶,長得有點可愛

縱然冒險行為有消極一面,有時會致命,但這也是一個積極的動力。如果沒有了冒險體驗,人類會停滯不前,也會失去發現新事物的動力。
冒險顯然在原始人類中是具有適應性的,這也是為何感覺尋求的特質能夠流傳下來。但現代生活與原始人類的生活不同,學習和工作成為了生活的主要部分——但這兩者又是讓大家最不興奮的事情。
隨著現代生活的發展,戰爭逐漸減少,醫療設施提高,生活變得安居樂業,以往實現感覺尋求的途徑也隨之失去。有人只能通過與他人一起進行的活動來找到興奮感,比如戀愛和性;有的人需要更多、更強烈的興奮感,于是他們去玩滑翔機、跳傘和蹦極;而日常最常見的感覺尋求發泄口是危險駕駛。其實,人們對興奮感都有著基本需求,無論通過什么方式,最終都會去實現它。

我是個例外
附錄:朱克曼-庫爾曼人格量表所測量的特質
1)神經質焦慮:表現為焦慮,恐懼和情緒化,精神衰弱,以及對自身傾略性的壓抑。與個體的優柔寡斷,缺少自信和對批評敏感相關。
2)攻擊性敵意vs.社會期望:表現為傾略性,敵意,憤怒以及缺少自我控制,對社會有較低的期望。與粗魯的,不加思考的行為,反社會行為,以及復仇行為相關。
3)感覺尋求:表現為低社會化(融入社會程度低),高度神經質,高度沖動, 尋求感覺刺激。沖動性意味著行動前較少思考,感覺尋求則是尋求能使其感受到激動,新奇興奮的事情。
4)社會性:衡量標準是社會關系,社會參與的情況,以及外向性。這種特質的人喜歡和許多人在一起,樂于參加大的團體中,不喜歡與社會隔離。
5)活動性:有活力的行為,并有持久性。表現為沒有事情做的時候依然較為活躍,甚至感受到煩躁不安。
-end-
作者:Marvin Z
譯者:
Anna,華南師范大學在讀;
張林,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MIT麥戈文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
亞亞,International Centre of Youth Gambling and High-risk Behaviors, McGill University
參考文獻
Marvin,Z. (2000, November 1). Are you a risk taker.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August 22, 2016,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articles/200011/are-you-risk-taker
— 友心吹水會 —
朋友們,你們生活中喜歡追求刺激嗎?
都干過什么冒險的事情呢?
快留言和我們說說吧!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轉載前請聯系郵箱media@yoxinli.com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