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清朝八旗子弟到底有哪些優待政策?

    作為清朝的特殊群體,清廷給予了八旗非同一般的優待。

    早在順治元年,清廷即下令,“凡八旗壯丁,差徭、糧草、布匹,永停輸納”,換句話說,他們除世代相襲的兵役之外,其他義務一概全免;順治二年,清廷又制定賑濟八旗的條例,從各方面對旗人給予優待。清軍入關后的數十年中,曾按關外模式在京畿五百里內跑馬圈地,然后以“計口授田”的方式分配給八旗官兵,即所謂“旗地”。


    ▲乾隆戎裝畫像

    按規定,每個旗丁分地30畝,不納糧但也不準買賣,以保持昔日“出則為兵,入則為農;耕戰二事,未嘗偏廢”的傳統。不過,京師八旗主要駐扎在內城,他們既不擅長農耕,實際上也做不到“兵農兩顧”,因而這些旗地大多交給“包衣”佐領們管理而由當地漢民耕種交租。

    有限的租稅不足以養活旗人家小,清廷隨后又確立兵餉之制,其規定:凡成丁男子挑取披甲者,每名每月由朝廷發給一定數量的餉銀與餉米,同時也發給口糧贍養家屬,“七歲以上即食全體,六歲以下為半口,減半給糧”。由此,八旗官兵上至都統下至士兵,都可以按時領取規定數額的俸祿。

    ▲《弘歷哨鹿圖》,作者郎世寧,描繪弘歷帝及其侍從人員騎著駿馬,盤山繞道緩步返回營地的情景

    按八旗制度,俸銀每月發放,祿米每季發放一次,其規定如下:都統每月俸銀為180兩,祿米每年90石;參領每月俸銀130兩,祿米每年65石;佐領每月俸銀105兩,祿米每年52石5斗;步軍校每月俸銀80兩,祿米每年40石;驍騎校、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每月俸銀60兩,祿米每年30石;步軍、護軍、前鋒、親軍營兵丁每月俸銀為4兩,祿米每年4石8斗;馬甲每月俸銀為3兩,祿米每年4石8斗;步甲每月俸銀為2兩,祿米每年4石8斗。

    除此之外,八旗官兵還享有其他經濟優待,如婚禮和喪葬時可以領取一定津貼;如受傷或因病退役,其余生可每月領取1兩的撫恤金,在本人去世后,其遺孀仍可領取一半的撫恤金,遺孤也可以獲得一定的資助。

    在《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滿漢畛域問題》一文中,學者遲云飛總結了滿、漢在社會職務方面的四大區別:一是官分滿漢,滿人可任漢缺,但漢人不能任滿缺(如都統、將軍等),同一職務如尚書、侍郎,滿人的權力大于漢人,高級別的職務也是滿人多于漢人;二是滿漢不婚;三是滿人只能為職業軍人,不準從事其他生產,其生活全靠清廷財政供應;四是適用法律不同,滿人犯罪,審判機構也是單獨的。

    ▲《馬踏飛燕》

    為擴大旗人的做官途徑,一般旗人除通過科考入仕外,還有其他各種機會做官,如康熙十年曾規定,“八旗滿洲監生識滿漢字者,考試翻譯;只識滿字,考試繕寫。優者授為正八品,以部院筆帖式補用”;雍正元年,鑒于滿洲進士、舉人出身的翰林無升轉之途,又制定了“推升”之令;乾隆二年,“滿洲進士依甲等名次選用知縣”,等等。

    當然,為籠絡漢人士子,旗人在科舉上不點狀元(榜眼與探花亦極慎重),終清一朝,唯一的例外是同治年間出身于蒙古正藍旗的崇綺曾中過狀元。科舉上雖略有限制,但旗人可以考翻譯、挑侍衛,加上其人口基數小,官途上要比漢人寬廣許多。

    據統計,清朝268年中的滿漢總督比例為滿57%,漢43%;巡撫為滿48%,漢52%;布政使為滿28%,漢72%;知府為滿21%,漢79%;知縣中滿人較少,只有6%。中央六部中,清廷實行滿漢尚書制,即每部各設一位滿尚書和一位漢尚書,侍郎也是如此。由此可見,越到高層,旗人所占的比例就越高,中下層官員特別是基層官員則以漢人為主。這種狀況,直到太平軍起義后才有所改變,滿總督降為35%,巡撫降為22%,但中央各部則變化不大。

    ▲《乾隆涉獵圖》

    在獲得優待的同時,清廷也給八旗設立了很多限制,如旗人不準經商務農,除當兵當差外不準從事其他任何職業(即便閑散旗人也不準),也不準隨意離開駐防地(無遷居權力)。為保持八旗的戰斗力并防止旗人被漢化,清廷制定了一系列“旗民分治”的措施,如“旗民不交產、旗民不通婚、旗民不同刑”等。

    在其僵硬的制度下,旗人在戶籍、住址、田產、營生、訴訟等方面都與一般漢人有著不可逾越的界限。不過在旗人內部,則無論滿洲、蒙古還是漢軍,都可以相互通婚,相互交產,一視同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清廷是用八旗制度打造了一個“鐵桿”的支持力量,而作為“復合民族”的八旗群體,實質上是以滿洲人為核心但又包括漢族、蒙古族、朝鮮族、錫伯族等民族的利益共同體。

    “旗民”之間不僅在權利上有差別,而且有一道實實在在的障礙,即所謂“滿城”。旗人當中,除很少一部分人出去做官當差外,絕大多數的普通旗人都被圈在城內的兵營之中。按清朝規定,凡駐防于各大城市的八旗官兵,都另設“滿城”駐扎,而不得與當地人混住。

    ▲《乾隆皇帝殪熊圖》

    大體上說,滿城可分為兩種,一種在原有城池中劃出一片供八旗官兵居住,如西安、南京、福州、廣州、杭州等,待區域劃定后,原漢人居民全部遷出,再修建一道新的城墻以分隔滿漢;另一種則是在原有舊城之外選擇一片空地另建新城,如青州、綏遠、銀川等,以使旗兵與當地百姓互不相擾。

    中國古代兵役制度,有募兵、征兵、世兵等不同類別。通常來說,北方游牧民族多為族兵制,如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及滿人;明朝先是世兵制,即軍戶制,后改為募兵制;清朝后,八旗實際上是一種族兵制,綠營開始是募兵制,后因長時間駐扎一地,便演化成某種程度上的世兵制。與綠營一樣,八旗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世兵制或者說世襲的軍戶,這種擁有朝廷固定薪俸的職業,一般為特殊人群所壟斷,圈外人很難染指。

    當然,“旗民分治”也不盡是壞處。一度追隨孫中山參與革命的書法家汪東曾說:“昔者八旗特設制度示與齊民異,不事生產,唯待供給于漢族,雖為民病,猶特消耗其辛苦所得于無用耳,未嘗與民爭利。”“旗民分治”的緣由,一則是兵制,二來也是為了防止“與民爭利”,以免重蹈當年金朝“猛安謀克”制下軍功集團強奪人民土地財產的弊病。就這點而言,汪東曾的話尚屬公道。

    ▌摘自《天命所終:大清帝國的衰亡》,金滿樓(著),北京紫云文心圖書授權合作稿

    • 發表于 2016-09-07 00:00
    • 閱讀 ( 84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