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捐贈糞便的新聞引起熱議。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公開招募25歲以下、身體健康、三個月內未使用過抗生素的志愿者,并且承諾,每次成功捐贈可獲取200元的補助。那么,糞便捐贈有什么用呢?這要從腸道菌群開始說起。
剛出生的嬰兒,其腸道是潔凈的,完全沒有細菌。之后,隨著嬰兒進食等活動,環境中的細菌通過口腔進入消化道。有的細菌“一經而過”,也有的細菌最終在胃部和腸部定居下來。對于后一種,我們稱之為常住菌。
以大腸為例,大腸內寄居著500多種細菌,囊括50多個屬。其中,雙歧桿菌屬、類桿菌屬、消化鏈球菌屬占到了腸道總菌量的99%。[1]這些細菌一方面會死亡或脫落,隨糞便排出體外,另一方面也會繁殖、重新定居,還會因飲食、年齡、生活習慣等,產生波動,處于動態平衡之中。
常住菌對于維持人體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
首先,細菌在腸道定植,會對免疫系統產生刺激,對于嬰幼兒,這種刺激有利于促進免疫系統發育,對于成年人,則能維持免疫系統的平衡。
其次,腸道的總面積有限,常住菌“蓋好房子”,其他入侵細菌就沒有了立足之地。常住菌不僅可以通過生存競爭,搶占代謝、繁殖所需要的養分,惡化入侵病原體的生活環境,而且,可以產生抗菌物質和殺菌素,殺死病原體。有學者發現,在正常情況下,需要10萬個鼠傷寒桿菌才能令小鼠感染傷寒,假如先用鏈霉素抑制鼠的腸道菌群,則僅需10個鼠傷寒桿菌活菌就能引起小鼠死亡。[2]
再次,腸道菌群還可以合成多種維生素,生產許多生物酶,參與糖、脂、蛋白質這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間接對人體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正因為腸道菌群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一旦腸道菌群失調,就有可能引起疾病;倘若某種疾病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必然加重病情、延長病程、乃至治好又犯,不斷反復。
以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C. difficile infection,CDI)為例,近年來 ,CDI在全球范圍內的發病率和嚴重程度都呈顯著增高趨勢。難辨梭狀芽孢桿菌過度生長可以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臨床上常出現腹瀉、偽膜性腸炎等癥狀。傳統上,常用抗生素治療CDI。但是,隨著細菌耐藥性的增加,療效日益不佳,復發率在15%~26%之間。在這種情況下,有學者提出了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的概念。從健康人群的糞便之中,通過攪拌、過濾、離心等手段,得到幾乎無色無味的糞菌液;再通過鼻胃管、鼻空腸管、胃鏡、結腸鏡、灌腸等途徑,將菌液輸送至病人體內。希望這些正常的菌群能夠重新在病人體內定值,恢復患者腸道的微生態,令患者重獲健康。

綜合多方面的研究看,糞菌移植的有效率較高,如Anderson等學者的綜述顯示,糞菌移植可以使63%的患者出現臨床緩解,76%的患者可以停用炎癥性腸病藥物,并且消化系統的癥狀減少;而副作用則減低,一般僅出現發熱、腹部壓痛等輕微癥狀。[3]
當然在目前,糞菌移植還處于實驗、研究階段,長期隨訪資料、大規模對照研究較少。所以,諸位讀者如果條件合適,不妨去捐獻糞便試試,既能幫助科研,令患者受益,又能獲取一定的金錢和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 吳仲文, 李蘭娟, 馬偉杭, 等. 腸道菌群正常參考值的檢測[J]. 中國微生態學雜志, 2001, 13(6): 314-315.
2. 尹軍霞, 林德榮. 腸道菌群與疾病[J]. 生物學通報, 2004, 39(3): 26-28.
3. 楊云生, 王子愷. 糞菌移植的研究進展[J]. 胃腸病學, 2014, 19(1): 1-5.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