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世紀前,紐約市的海岸邊生活著無數的牡蠣。根據《大牡蠣》一書的作者Mark Kurlansky估計,在整個17世紀,每兩只牡蠣中,就有一只曾生活在紐約海灣。然鵝,這樣的盛況并沒有維持下去。
荷蘭殖民者鼓勵大量販賣牡蠣,接著人們開始過度捕撈。上世紀二十年代,水體污染給紐約市的牡蠣養殖場帶來了致命一擊。上周二,紐約市長辦公室宣布牡蠣已經“功能性滅絕”。
但是在英國音樂家安德魯?洛伊德?韋伯的不懈努力下,牡蠣并沒有死絕。雖然海灣仍然受到過去污染的困擾,但是1972年的“清潔水法”已經讓水體干凈了很多,減少了大量塑料碎片。到2014年,在一些最密集的海床上,牡蠣數量已經高達每平方米9只。周二,紐約市環保局和市長白思豪聯合宣布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牡蠣安置計劃。

該計劃將使用5000個廢舊馬桶的碎片,50000只鮮活貝類和100萬美元經費。輔以老蛤和老牡蠣的殼,這些拆卸自公立學校衛生間的馬桶碎片將被投入到牙買加灣的海底,作為軟體動物的新定居點。
“牡蠣養殖床將服務于多種目的,保護我們的濕地免遭侵蝕,自然過濾水體,給海洋生物提供住所”,白思豪在新聞發布會上說,36000個成年和幼年軟體動物已經被投放在沿著海灣的85個漂浮的籠子里。

在成年動物產卵之后,海洋生物學家們預測這些后代將往下滴落至這片人造牡蠣床上,并在此繁衍生息。它們在獲取食物和養分的同時,可以將過濾水中的污染物,讓牡蠣礁更能吸引本地牡蠣和其他海洋生物。

生活在岸上的紐約市民也將感謝這些牡蠣,不是因為這些即將定居在此的雙殼類動物,而是因為它們的不規則分部可以吸收海浪的沖擊,可以減少風暴潮多達一半的能量。
在未來兩年中,環保主義者將會監測牡蠣床的酸堿度、鹽度和其他屬性。根據這一牡蠣礁的伙伴計劃「億萬牡蠣項目」,紐約將坐擁1900萬只再生的牡蠣。該市先定了一個可以達到的小目標,隨著未來數周漂浮籠的投放,這50000只牡蠣將成為億萬大軍的先行者。
蛋友評論
風大算吊毛:生馬桶蠔,想想都有味
喵大官人:以環保的名義把垃圾倒海里~~
普利奈爾:想起以前那個為了救珊瑚還是什么來著,把廢舊輪胎扔海里的,后來發現污染更嚴重。
路過人間:以后英國人能吃到馬桶味的牡蠣了!
哈佛教授:@風大算吊毛: 你以為靠海城市污水都往哪排放?現在知道為啥海水是咸的了吧
文:許叔/煎蛋網
關于煎蛋:資深新鮮事推送雞。網站 Jandan.net,公眾號:煎蛋(公眾號ID:jandancom,并沒有i)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