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異性戀能被“掰彎”嗎?

    問:性取向是針對生物性別還是心理性別而言?像跨性別者,如TransFTM,其戀愛對象為女性,那么這算不算同性戀?

    答:同性戀VS異性戀是針對通常的性別二元來劃分的性取向,對于跨性別者的性別取向其實與傳統的性別二元都不同,也就是說,TransFTM既非男性,也非女性,盡管從生物性別來看上女性(因為其性染色體為XX),從心理性別來看上男性,但他既不同于男性,也不同于女性,而應該是獨立的性別身份。因此,對于TransFTM來說,同性戀或異性戀的劃分就應該不適宜,即使用同性戀VS異性戀的框架來套,跨性別者同性戀(Cross gender homosexuality)也區別于通常意義上的同性戀。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TransFTM對只對女性性喚起,那么就可以看作是跨性別者異性戀;而如果他對只對男性性喚起,那么就可以看作是跨性別者同性戀。也就是說,跨性別者的性取向是針對他們的心理性別劃分的。

    (注:TransFTM表示出生性別為女性,但自我認同為男性的跨性別者;相對地,TransMTF指的是出生性別為男性,但自我認同為女性的跨性別者。)

    問:據說男人或者女人如果在遭遇愛情挫折后就可能被“掰彎”,生活中是這樣的嗎?

    答:由于人類的性取向是一個連續的譜系,典型同性戀者(即在任何情境下都不會對異性產生性喚起或性幻想)比例大約為3~5%;典型異性戀者(即在任何情境下都不會產生同性性喚起或性幻想)比例大約為20~40%,還有大約一半多的人性取向介于二者之間。也就是說,人群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本身就兼具異性戀和同性戀取向,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主要反映為其中的某一種性取向。例如,在軍隊、監獄等缺乏異性交往機會的社會情境下,同性戀情感和行為的發生概率就會遠遠高于日常生活中,這里面就包含了大部分兼具兩種性取向的人,他們在缺乏異性交往的社會情境中反映為同性戀,而置身在有異性交往的社會情境中則表現為異性戀。

    因此,對于典型異性戀來說,任何社會情境下都不會產生同性性喚起,也包括異性愛情遭受挫折的情境下,他們是“掰不彎”的。至于對那些兼具兩種性取向的人來說,當在異性愛情遭受挫折的情境下,完全有可能轉而投入到同性愛情中,但這種情形嚴格說起來不能叫“掰彎”,而只是自然人性的反映。特別對于那種兩種性取向很均衡的人,也就是俗稱的“雙性戀”,來說,他們完全可以同時保持著異性愛情與同性愛情,就像當初文章,既愛姚迪,也愛馬伊俐,前者是激情之愛,后者是伴侶之愛。雙性戀者如果恰好與一名同性/異性有激情之愛,與另一名異性/同性有伴侶之愛,便會如此。

    另外,由于人類歷史上幾乎從來沒有實踐過將一名典型異性戀者“掰彎”的嘗試,但從人類歷史上數十年大規模矯正治療同性戀的實踐來看,沒有發現一例經得起推敲的將典型同性戀成功“掰直”的案件。由此,對于典型異性戀來說,絲毫不用擔心自己會因為戀愛受挫而被“掰彎”。但如果心有戚戚,那么也順其自然,你不是被“掰彎”的,你根本就是“隱性彎”。

    問:為什么生活中,男人大多能接受女同,而對男同比較排斥;而女人則能夠接受男同,像耽美之類的?

    答:對于典型異性戀的男人而言,接受女同很正常,因為他們對女性感興趣,有性喚起;兩個女人就更能激發他們的性喚起。但他們對男性無感,當然就比較排斥。對于非典型異性戀的男人而言,接受女同道理一樣,但他們更可能不僅排斥,甚至會表現出憎惡男同來,這是因為如果他們不接受自己的同性性取向的一面,就會加倍地否認和壓抑,從行為上常常就表現出強烈的憎惡男同的傾向來。當然,如果他們并不排斥自己生性中的同性戀取向的一面,那么他們就都能接受。至于女人接受男同,道理一樣,特別是男同相比于異性戀男人,可能更注重身體的審美,這也就成為促進所謂耽美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問:性少數派公開化,到底是社會的進化還是退步?

    答:當然是進步。不過對于價值觀保守的人群來說,任何自由主義的主張在他們看來都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表現。

    問:曾在文獻中讀到異裝癖者需要借助厭惡療法進行治療,而易性癖者卻能遂他們的愿通過變性來滿足滿足他們的需求,為什么兩者會被區別對待?

    答:變性者(transsexual)與變裝者(cross-dresser)、扮裝者(transvestites)都是性別取向譜系中的跨性別者。從現代文明的角度,跨性別者的需求應該得到尊重和滿足,所以對于不同的跨性別者都會盡可能地遂其所愿。像美國、英國等國,法律不僅對變性者(經過醫學途徑改變其身體解剖結構)確認其法定性別為與其出生性別不一致,而且對那些臨床上能夠甄別和確定的易性者(transgender,不改變其身體解剖結構)也能確認其法定性別與其出生性別不一致。

    但是,異性裝癖者(transvestic fetishist)并不屬于跨性別者范疇,他們并不像跨性別者那樣有著強烈的,至少是明顯的對與其出生性別不一致的性別的認同,他們僅僅是嗜好穿著異性服裝,并因此而產生強烈的心理沖突和社會困擾,并使當事人感到痛苦。那么,這樣的情形下要視為應該予以矯正的一種精神和行為障礙。厭惡療法是其中最為常用和有效的行為治療方式。

    不過,在臨床上,異性裝癖者與變裝者、扮裝者極為相似,區別只是當事人的性別認同程度,在生活中就更難以分清。

    問:殘障人士怎樣才能得到性滿足?有沒有相關法律或措施關注殘障人士的性需求?

    答:在主流性價值觀相對保守的社會里,殘障人士的性需求是不會被關注的。不僅殘障人士,任何性弱勢人群,如老年人、獨自離鄉勞工,他們的性需求也不會得到關注。甚至可以這么說,在性價值觀保守的社會里,性需求從來就不是被納入法律或社會議題的討論中。像在中國,只有通過結婚,在婚姻中的性滿足才有可能得到保障和維護,其他無論是性交易、非婚性行為,甚至作為替代滿足的成人色情影音書都被法律或其他規范嚴厲禁止,特別是成人間的性交易以及色情影音書的制作、交易和流通都被視為犯罪。

    但在一些性價值觀更為開放的社會里,殘障人士以及其他性弱勢人群的性需求才有可能被納入法律或社會議題的討論中,并最終付諸落實。像丹麥政府曾經開展過的,由政府出面雇傭性工作者定期為殘障人士及獨居老人提供性服務。

    問:同性性取向在進化過程中并沒有增加繁殖機會,卻沒有在進化過程中被淘汰,為什么?

    答:現代生物學已經證實,同性戀性取向與多組基因有關,就像決定一個人身高的基因是多元和復雜的,決定一個人性取向的基因也是多元和復雜的,而非單獨的一組或少數幾組基因。目前至少在意大利的研究已經揭示,至少有一組影響性取向的基因與異性戀的性競爭優勢有關。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具有該性競爭優勢基因的女性會表現為相比其他女性更為強烈的男性性傾慕,因此也會有更多的繁育機會。當她將這組基因遺傳給女兒,那么她的女兒也將傳承這種生性中的男性性傾慕傾向,以在性競爭中取得優勢。但是,如果這組基因遺傳給兒子,那么她的兒子也同樣會傳承這種生性中的男性性傾慕傾向,表現為同性戀取向。

    事實上,一個受精卵最終會發育為男嬰還是女嬰,其實是受性染色體Y上的性別決定基因SRY的影響。也就是說,從父母那里遺傳到的男性性傾慕基因也好,女性傾慕基因也好,對兒子和女兒同樣會起作用,只不過或者表現為典型異性戀,或者表現為同性戀傾向。可以這么說,同性戀性取向完全可能是具有性競爭優勢異性戀的副產品,因此,同性戀性取向在生生不息的進化歷程中不曾被淘汰,甚至不曾被削弱。


    問:男同性戀者與妻子的性行為能感受到高潮嗎?他們之間會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產生愛情嗎?

    答:當然。男性的性高潮相對于女性而言更容易達到,只要他們的陰莖受到持續的刺激,別說是妻子施與的刺激,就是簡單地擼或在其他物什上摩擦都能輕易地達到高潮并射精。至于男同性戀者與妻子之間,如果長期的共同生活,彼此之間完全可能產生依戀,并形成伴侶之愛。這種感情往往出現在愛情的較后期并延續下去,當然,親密朋友之間也能產生這種感情。不過,對于一個典型同性戀者來說,他對妻子事實上并無性喚起,因此他不大可能通過性行為而愛上他妻子,他與妻子之間的伴侶之愛更像是深厚的友誼。而他妻子如果是異性戀,對他完全可能有性喚起,那么她對他的伴侶之愛才更符合愛情的定義。

    問:可以與異性進行正常的性活動的同性戀可以認為是被“掰直”了嗎?

    答:不能。如果是典型的同性戀,那么他們事實上是不可能被“掰直”的,但不妨礙他們與異性進行正常的性活動。能否進行正常的陰道性交取決于性器官以及功能,與性取向沒有必然關系。他們能與異性進行正常的性活動,但卻不能自然地對異性產生性喚起。他們可以通過性幻想與同性的交媾而產生性喚起以完成與異性的正常陰道性交。

    問:產生同性戀憎惡的心理因素是什么?

    答:產生同性戀憎惡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下面幾個:

    1、本能的排斥。人們會自然地產生對與自己不同或無法理解的事物的排斥,如果這種排斥在文化或群體中受到鼓勵,那么這種排斥就可能反映為一種憎惡。

    2、權威主義人格。如果一個人具有權威主義人格傾向,那么他就可能反映為歧視和憎惡一切弱勢的、異端的人群。他們不僅歧視和憎惡性少數派,也同樣其實和憎惡少數族裔、政治上的少數派、社會貧民階層,等等。

    3、文化和社會化習得。一個人在強烈反同的社會文化下成長,那么在他的社會化過程中將自然而然地習得對同性戀的憎惡態度,并以這種態度為正朔。

    4、自我否認和壓抑。當一個具有同性戀傾向的人置身在強烈反同的社會文化中,將可能比典型的異性戀者對同性戀具有更為強烈的憎惡態度。這種被強化的憎惡源于自我的否認和壓抑。當他受社會文化影響認為同性戀為邪惡,而異性戀才是唯一正常的的時候,為了增進自我的社會同一性滿足,他會想方設法表明自己與社會主流規范是一致的,從而否認和壓抑自己生性中的同性戀性取向,在態度上就表現出強烈憎惡同性戀的模式來。

    5、保守傾向。相對于自由主義傾向的人來說,保守主義傾向的人更可能對排斥的對象產生強烈的憎惡感。這與保守主義傾向的人大腦中有著比自由主義傾向的人更大的杏仁核有關,更大的杏仁核意味著同樣的刺激能激發出更為強烈的情緒來。因此,同樣是排斥和討厭同性戀,保守傾向的人更能反映為強烈的憎惡。


    文:唐映紅|壹心理專欄作者

    • 發表于 2016-09-12 00:00
    • 閱讀 ( 74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