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122歲會是人類生命的極限嗎?

    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在122歲時去世了——這是將近20年前的事了。近日,一項關于全球人口統計的數據表明,這很有可能是人類所能達到最長的壽命了,并且以后也很難有人可以超越這個記錄。換言之,除非你通過科學的手段延長壽命,否則幾乎不可能有人能活的過這個年紀了。

    來自布朗克斯愛因斯坦醫學院分子遺傳專家簡·維吉博士和他的團隊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新研究。研究聲稱人類的壽命有自然的極限,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超越這個壽命極限的束縛。在過去的100年里,人類在醫學領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人均預期壽命也在穩健提升,這個時候提出壽命極限的觀點不禁令人驚訝。但正如研究所提出的那樣,從種種醫療手段中獲得的益處,以及我們所有為保持活力和健康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只能這樣了。我們的身體,不管我們做什么,都會枯竭最后死亡。

    沒有人活得比雅娜·卡爾曼特更久了,她在1997年122歲又164天的時候去世了。科學家認為她的長壽記錄將很快被打破,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越過百歲大關,而且人均預期壽命還在穩健提升。但科學家的預期并沒有發生。因為人均預期壽命與壽命有很大的不同。人均預期壽命指的是在某類人群里個體預期生存的平均值。而壽命指的是一個種族里一個成員所能達到的最長壽命。

    維吉和他的同事查閱了人類死亡率數據庫(這個數據庫是公共的調研工具,為研究者,學生,以及其他對人類壽命感興趣的人提供全球死亡率和人口統計的數據)。研究者發現存活率的暴漲大約在1980年達到了一個平穩期。隨后來自國際壽命數據庫(包括來自如日本、美國、法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人口統計資料)的一項分析也表明自從卡爾曼特1997年去世后,再沒有人超過她了。綜上所述,研究者們認為,這揭示了人類的壽命是有自然極限的。

    “我們必須發掘一些本質的不同,能讓我們減緩生理老化的過程,這樣才能打破這個壽命難關。我覺得這會發生,我對此很樂觀。”科研人員建立的模型表明能活過這個壽命極限的幾率渺茫。“假設有一萬與我們一樣的人,也只有一個人能在給定的時間里活到125歲,”維吉對gizmodo網站說道,“這個幾率只有萬分之一,所以相當渺茫。”

    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社會學家和老年人病學專家杰伊·奧爾先斯基同意這個調查結果,他說很多人有著錯誤的觀念,覺得我們能過通過醫療技術永遠的制造更多的存活時間。

    “這些研究人員認為我們能從醫療或其它辦法中獲取的利益會逐漸減少,因為我們的壽命快到極限了。”奧爾先斯基對gizmodo雜志說道,“盡管這樣說,但更進一步的發展也不是不可能。相反有很多易于達成的目標可以延長生命——這些目標通過減少有害的行為因素如抽煙、肥胖,以及減少差異來延長壽命。”然而,盡管是這些措施也不能使預期壽命延長太多。

    奧爾先斯基對這些調查結果并不意外,他說他和他的同事1990年就預料到了。

    但是他仍然對人類壽命有“自然極限”這件事存有爭議。維吉和他的同事說這表面上的極限是一種固定的基因遺傳特性,這種特性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產生,并且壽命極限可能是適應進化的結果。

    這個有爭議的想法叫做“程序衰老”,它表明壽命并不全是磨損的結果,而是以基因為條件的。就拿鳥類來舉例吧。有些鳥類可以活2~3年,而有些鳥類,例如信天翁,可以活長達50年。這些差異也表明某些物種的壽命是由基因控制的。

    奧爾先斯基認為這不可能,他在《科學行為》和views雜志上發表了文章。

    導致衰老與死亡的固定基因程序是不可以作為進化的直接產物存在的,因為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就是讓我們在某個年齡會死去,而這個年齡超過了這個物種通常可活的壽命。在我們年老時,導致我們死亡的基因定時炸彈,無異于汽車制造廠商在汽車里安裝的跑滿一百萬公里自動爆炸裝置。但是大部分的車都不會開到那么遠,所以這樣的裝置就沒有用了。

    奧爾先斯基相信“自然壽命”是可以被打破的,但可能無法被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科技所打破,甚至也無法通過治療致命疾病來打敗。“我們必須發掘一些本質的不同之處,能讓我們減緩生理老化的過程,這樣才能打破這個壽命難關”他告訴《gizmodo》網站。“我覺得在我們有生之年這會發生,我對此很樂觀。”

    另一位對延長壽命持有樂觀態度的老人學家奧布里·德·格雷,是人工可忽略衰老策略組織研究基金會(SENS研究基金會)的首席科學官,該組織致力于延長健康人類壽命。

    在回應關于生命延長的措施是如何改變這表面限制時,德·格雷說到“他們會消滅它,”又補充到“極限的存在只是因為三件事的準確聯系,而這三件事都與一個事實相關,那就是衰老是自身所造成損傷的積累。”

    正在研究的這三件事包括,早期的生活因素(如不抽煙,適當的營養攝入)對于身體的損害程度,損傷后期的增長的速度,在身體停止運轉之前能夠承受多少的損傷。現代的醫學能夠改變這些事實的希望渺茫,德·格雷說,身體遭受的損傷越多,就越難以抵抗更多的損傷。

    “但接下來的幾十年里,我們將擁有新型醫學,而且SENS研究基金會競相發展,他們都會徹底打破反饋環路”他告訴gizmodo網站。“通過各種各樣的可再生藥物來修復損傷,這樣正在產生的損傷就無法導致損傷的加速積累以及后續的病變。”

    德·格雷所期待的損傷修復治療法以及其他未知的醫學治療方法都指日可待,這樣就可以推翻維吉關于人類壽命有上限的假說了。隨著發展,未來可能會利用基因編輯工具來重寫人類基因,引入人造染色體為趕走與衰老有關的疾病提供新出路。先進的納米分子技術,控制論,再生藥物將會深入改造人類。

    但平心而論,《自然》雜志上的這項研究是一個假定了現狀的規范分析,因為它牽涉到醫療技術的狀態。然而,對于未來的人類來說,他們的壽命是沒有極限的。他預測到,人類終將會達到一個“可忽略衰老”的階段,換言之,在這個階段里,衰老慢到覺察不出了。

    在這一點上,奧爾先斯基就此打住。

    “未來主義者認為徹底的生命延續與長生不老唾手可得,從兩千年前的煉金術師到如今宣揚抗衰老的江湖騙子都這樣認為,但于此相反,我們不可能活的比最長壽的人更長。”他說。

    奧爾先斯基說,關注延長健康壽命的價值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成功了,增加的壽命將會是一個額外的獎勵,但只有在增加的壽命是健康的情況下才有意義。“我們都必須意識到極限的存在,但這不能成為阻止我們發展出健康生命的絆腳石”他說道,“考慮到健康的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貴的事物之一,很難想象我們停止嘗試且再沒有沒人提議的場景。”

    事實上,這項新研究的作者說,這個研究還強調科學家們需要研發“不僅限于提升健康壽命的方法”,并補充道:“目前并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這樣的嘗試不能成功。”

    蝌蚪五線譜編譯自gizmodo,譯者 小趙,轉載須授權

    • 發表于 2016-10-20 00:00
    • 閱讀 ( 80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