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醫學,真的分清了嗎?人們好像一直忽略或者假裝可以忽略這件事。
1
許多時候,我們總以為心理學是醫學里的一個科目,就像骨科,心胸肺外科,神經外科……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長久的誤導了人們的概念。這個誤解挺深的,各大醫院都開設了心理科,掛心理號,兩塊五還是三塊五,選一個醫生,拿著病歷去診室就診。導致這個誤解,弗洛伊德是有間接責任的,因為他是學醫出身的。不止如此,就連實驗心理學之父,將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存在并研究的馮特,也是醫學出身。人們于是說,你看,開創心理學的人是先學了醫科的,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也是先學了醫科的,所以,心理學是由醫學分流出來的,是醫學的一種,學心理要先學醫才算正宗。
?
這個觀念直接導致了大眾將心理疾病當作其他生理疾病一樣對待。我之前有一篇分析喬任梁離去的文章,仔細討論過這個問題,心理病不是生理病,不能將它獨立的看成一種病,拿掉就可以了。它其實是發自人的自我與人格,不是染上的病,而是自己生出來的病。正如中醫所講:七情六欲皆可病。七情六欲是拿不掉的,是人自己生產出來的。其實,心理學歷史上,有一位同樣享有盛名的心理學家,叫做弗洛姆,他就只是學哲學出身,而未涉足過醫學。
2
1862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開設了“自然科學的心理學”課程,心理學正式登上科學的舞臺,同年,他提出“實驗心理學”一詞。
此時,偉大的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還只是一位6歲的小朋友,在家中接受父母的啟蒙教育。
人們很容易斷章取義,認為馮特是使用了類同于醫學的研究手段去揭示心理學的真理,這種認為本身也符合馮特醫學出身的經歷。然而,在馮特的核心觀點中,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科學,他強調了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的差別。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直接經驗(immediate experience),對比于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心理學跟醫學根本是兩種科學。馮特只是在學醫的時候,發現了一些痛楚是不能通過醫學解決的,于是他去研究這種的痛楚的原因,發現了心理學這門新穎的科學。機體感染了病毒,你可以用藥物去攻擊病毒,然后會治愈;而心理出現問題,卻找不到藥物來攻擊,因為痛苦的想法是產生于自我意識,攻擊這個想法,等同于攻擊自我,想法這個東西,從來不可能剝離鏟除。然而也不能攻擊造成自我挫折的環境,因為患者不可能脫離環境存在。直接經驗是產生于人類內心及腦中的感覺、情緒、覺知、想法等等,是可以直接經驗到的;而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經驗,是從推論中得到的外部世界經驗,馮特稱之為間接經驗(mediate experience)。

這一段有點繞,用通俗一點的方式講,就是外部和自身的區別。以往的自然科學,研究的都是外部世界,而心理學是研究內部的科學。醫學也是研究外部的科學,研究致病的原因,這些原因都是外部存在的,經過實驗推論而產生了解;而心理學,研究的是內部自行產生的事物。
醫學與心理學之所以難分,是因為心理上的問題同樣會反應在機體上,用來提示我們去關注這個問題。這是身體機能的原理,餓了胃會疼,是為了提醒我們去吃飯;胃病也會引起疼痛,一樣是為了提醒我們去關注和解決胃病;情緒上的問題會令我們頭痛或者反胃,這也是為了引起我們的注意去解決造成情緒困擾的問題。然而,只要不是器質性病變產生的疼痛不適,就不可能用外界的藥物來解決,只能從內在去分析,這就是心理學的任務。
同樣的結果不能說明原因相同,而原因的類別才是區分科學類別的標準。
鑒于與其他自然科學的巨大差別,馮特提出了內省的研究方法。內省是心理學獨有的研究方法,加上對心理產物的實驗,構成“內省實驗法”。
這個方法倒可以用《盜夢空間》的故事原理來簡單說明。柯布要令小費舍的思想改變,不能對他直接說不,他采取的辦法,是從小費舍的經歷入手,找出他的情感經驗中破壞其父親成就的動機,然后通過放大這段動機產生的經歷,令小費舍的內在想法自然覺醒。
然而在執行的過程中,頻頻出現破壞的力量。是柯布的自省不徹底造成的,他沒有好好對待自我的破壞性動機——由于在夢境建造的試驗中,他操縱了妻子的想法,而令妻子自殺身亡,這個慘敗的痛苦經驗會令他對喚醒內心動機的行為產生恐懼,當他對小費舍再次重復這種行為時,就會產生破壞性。
這部影片用心理學的角度看,就是一位咨詢師要去治好富二代的童年陰影——與父親的感情問題,得不到父親認可的問題。可是他自己與妻子的陰影沒有解決好,于是在喚醒富二代童年陰影的時候,移情產生了,他內心抗拒的某種行為使他呈現攻擊性,企圖破壞治療。
他的女學生發現了他的內省不夠徹底,于是逼迫他去面對這個問題,當他終于說出操縱妻子的真相時,他的內疚得到了釋放,最終才得以解決富二代的問題。
如果咨詢師不能做到深刻客觀的內省,就無法不對患者的某些人格或想法產生攻擊的念頭,自然就會影響對患者內心的探索,無法幫助患者內省。
3

內省實驗法對人類本就是一個考驗。對于熱愛心理學的人,這種帶有深刻痛苦的內省是令人著迷的;而對于不熱愛心理學的人,這種內省就是莫大的痛苦。因為這意味著一切遭遇都與自我有關,自我必然有部分責任,不再能將遭遇的不愉快推諉到外在世界,這無疑是比遭遇本身更痛苦的。
正因如此,才會有許多人,想要從微觀的各種數據中去證明,心理學與腦部的某些激素,某個區域活動、某些細胞的開放還是閉合神馬的有關,以此來推諉自我的責任。
這真的有點自欺得可笑:我恨你,是因為腦中某個細胞、某個基因受了什么錯亂,不關我的事。
關于這一點,我國前心理學會理事長,前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張侃發表過精辟的見地:試圖以機械的還原代替研究對象本身,進而變相忽略了對人的研究,繼續下去勢必造成心理學學科的消亡。
心理學揭示了人性的漏洞,人性和細菌一樣,有益處也有害處,并不崇高也不卑惡,受生存環境的極大影響,有不受控的一面。
所以,適合研究心理學及治療心理疾病的人,一定不是功利的人,更不是憑一腔熱情就往上撞的。許多學心理的師弟師妹說,他們學心理,就是因為這個學科很酷很玄,很厲害,能看透別人的想法……這種學心理就是為了防著自家那口子撒謊的人,還是趁早改行吧。這從來不是一門可以拿來長臉的學科,它是一種與生命同在的深刻的磨礪,所有外人覺得很酷很準的結論,統統是成倍的痛苦經歷與再經歷換來的,艷羨的眼光和高額的費用都不令我們開心,還不如能給我們睡個好覺。
學心理,第一件事,從來不是分析別人,而是分析自己。上醫科,解剖血淋林的尸體;學心理,把自己先解剖得血淋林。
4

悲憫及對真相的執著,才是學心理的標配。悲憫可以令人超脫利害與道德的束縛,去真正的共情,體驗人類的心境;對真相的執著是抵御自我剖析的痛苦的唯一方法。
好的咨詢師都有一種天生的想法:我不怕傷害,但我想知道原因。知道真相,不會減輕痛苦,但痛苦本身就不再重要了。已知的痛苦永遠比未知來的好。
真假本身一直被好壞的觀念混淆。比如一個姑娘被渣男騙了,那么渣男肯定是可恨的。但是姑娘為何沒有判斷出他是個渣男?許多人認為,如果一個人要騙人,總能找到辦法。當然,但如果被騙的人不貪心,或者對自我的陰影、情結有覺知,就算不能避免移情,也能有理智的移情,那就不會被騙得太慘。
壞的負全責是不理性的,罔顧了真相。好的那個,也有份促成一場傷害。而好壞,本來就是主觀的。但真假是不變的。
傷害是從來不可能因為學習而避免的,因為從出生起,我們就處在不同的關系中,形成不同的經驗,產生不同的心理產物,即所謂陰影。
學習,只是為了有覺知的,清醒的經歷傷害,從中找出一線生機,挽救最后的自我認同感。
講直白點,姑娘不可能不被騙,因為她內心有相應的情結。但姑娘有覺知的被騙,可能,我是說可能不至于人財兩空。
但這一線生機,是要用痛苦的覺知換來的。大都數時候,人們寧愿懵懂的責怪社會就算了,或者一味要贏,其實都沒什么用。
這是最奇妙的一件事,不管多有錢多成功的人,都與最底層的人一樣,承受著心理上的懵懂的煎熬。
心理學的初衷是內省自我的人性和情感經歷,上升到不問對錯,只問真假的境界,追尋自我的動機,而非外部的責任。?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云夢長弓逛江湖。 ID:JY-comeon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