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今天的年輕人變得越來越自戀、越來越沒有責任感?據研究,年輕人同情心水平的下降,應部分歸因于家庭教育方式的變化。
在過去,孩子是一個家庭獲得生存壯大所需的實際幫助、甚至經濟收入的途徑之一;而今,孩子則被視為情感資產,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被愛。如今的父母更注重在讓后代幸福而成功的基點上養育他們。
一、家庭教育模式為何發生改變
由于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技術的發展(包括洗衣機和洗碗機問世),孩子們做家務的時間就有所減少。孩子不再被視為對家庭生存壯大至關重要的貢獻者,家長的關注重點也從家庭責任轉向孩子的幸福和成功。
結果,孩子的權利感膨脹,責任感的培養卻被忽視,家務不再像以前那樣受重視。
尤其是出生在獨生子女政策下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一代。其父母多數有經歷很艱苦的生活,誓不讓自己的遭遇在唯一的孩子身上重演。他們對孩子不計一切地付出,導致許多孩子不承擔任何家庭責任,包括家務。
西方的孩子也是如此。研究發現,讓孩子做家務的美國父母不到30%。正如學者理查德?蘭德(Richard Rende)在其著作《養育能干的孩子》(Raising Can-Do Kids)中所言:“今天的父母希望孩子花時間在可以帶來成功的事情上,諷刺的是,我們卻不再從事一件實際上可引向成功的事,就是家務。”
二、責任如何讓家庭紐帶更牢固
家務在傳統上是一項家庭義務,辛苦而枯燥。但研究表明,做常規家務有助于培養孩子的社會正義感,因為每個人都須做家務,這體現了公平的理念。家務也為孩子提供了加強親情紐帶和責任感的途徑。
社會正義感的培養,意味著孩子會認為他們與父母的關系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片面的。家庭紐帶有兩個相互作用的維度:父母愛孩子,而孩子也感激父母所做的犧牲。
就后者而言,只有通過讓孩子明事理,還有更重要的——確立家庭規范(家務包含其中),父母之愛才能變成實踐,從而促進親子間的彼此關愛,強化家庭紐帶。
三、家務有助于讓孩子學習成績更好
統計發現,從小堅持做家務的學生學習比較勤奮自覺,而較少做家務的學生學習被動。有一位中學考試反應的實例:小特(化名)是正上初二的男生,小學時成績在班上中上等,上了中學卻走下坡路,出現單元考試不及格的情況,一系列反差一度讓小特(化名)甚至不想上學。
小特(化名)從小有爺爺奶奶照顧,他不用做任何家務勞動,父母認為這很正常,孩子應專心學習,讓他干那些零活是否太浪費時間了?經與小特(化名)接觸,發現他有幾個問題,也是大多數不做家務的小孩出現的問題:
一是注意力不易集中,做功課時喜歡聽音樂、畫動漫小人;
二是時間觀念差,下學后與同學踢球常忘了時間;
三是學習上無計劃,考前突擊復習;
四是自控能力差,訂了學習計劃也難以做到。
四、給家長的話
一沙一世界,做家務雖然是一件很小的事,但于細微處看整體,于平凡處見深邃 。做家務能從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做事條理性、自制力、主動性、責任感等等。就以很多父母關心的學習而言:成績較差的中小學生一般都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學習態度和習慣問題,可以考慮從做家務和生活自理做起,改變孩子的學習狀況。
文/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網
更多關于高效閱讀、學習、記憶等方面的知識,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速讀記憶,和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