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人兒小身體弱,感冒發燒每每讓一家上下擔心。心急一點的家長直接就抱去急診了,淡定一點的則一邊觀察一邊開展家庭護理。物理降溫幾乎是所有家長的首選,可是你的物理降溫方法用對了嗎?
“捂汗”、熱敷大錯特錯
“捂汗”是中國家庭傳統且經典的發燒護理之一。當察覺寶寶體溫升高時,家長常常用一張大被裹起孩子,“汗發出來就好了”。這句話本身沒錯,但我們理解錯了。實際上它是在描述結論,而不是指導行為。
發燒是一個“三步走”的過程,共有寒戰期、高熱期和退熱期三段。
寒戰期是發熱的前奏,這時體溫調定點升高,寶寶會感到發冷、戰栗,家長開始察覺寶寶有發熱的征兆。隨著免疫系統與致病菌的交戰越來越激烈,寶寶的體溫也隨之上升,到了家長們熟悉的“呀孩子額頭好燙”階段。當免疫系統勝利、致病因素被消除時,體溫經過退熱期慢慢回歸正常。
注意,退熱期體內產熱減少散熱增加,表現出來的一大特征就是面色潮紅、全身出汗!也就是說并非因為出了汗燒才退,而是因為退燒了所以出汗了。“捂汗”不僅無助于退燒,還可能導致寶寶“捂熱綜合征”,甚至“燒壞腦子”。
捂熱綜合征,又稱“嬰兒蒙被缺氧綜合征”或“嬰兒悶熱綜合征”,是由于過度保暖、捂悶過久引起嬰兒缺氧、高熱、大汗、脫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環衰竭的一種常見急癥。
那還要不要物理降溫?
退燒要治本而非治標,物理降溫是一種促進寶寶舒適度的護理措施,而非解決發熱的有效途徑。物理降溫通過輔助散熱只能使體表溫度短暫降低,但是可以使寶寶感到更加舒適,必要時可以進行。
怎樣進行物理降溫?
避免局部的、過于刺激的降溫方法。
酒精擦浴潛在酒精中毒隱患,家長們請摒棄這種降溫方式。
美國兒科學會及香港衛生署均建議可將溫水擦浴作為應用退燒藥后的輔助治療。以寶寶感到舒適為宜。
冰袋的使用非常有講究,放置的位置最好是在腋下、腹股溝等血流豐富的部位。同時要密切觀察寶寶的狀態,以防掩蓋病情。
作者:就小嘉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更多健康資訊,請關注微信:jiushibaoma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