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封艱難的告白。
3月29日中午,滴滴出行在微博上發了一封公開信,告訴了大家一個壞消息:“按照北京市網約車細則的規定,滴滴將于4月1日前停止對全北京地區(包括六環外)外牌網約車進行派單,因近期運力減少,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用戶在部分地區、部分時段的打車成功率、等待時長等體驗造成影響,滴滴對此表示歉意。滴滴也會采取技術等多種手段提升效率,希望盡可能滿足更多用戶的出行。由于清明假期出行高峰即將到來,我們也提醒乘客朋友們多使用預約、拼車和順風車等出行方式,提前規劃出行方案,避免受到影響。多謝大家理解。”
這是我們可以看到的表態。在我們看不到的北京角落里,六環內外,數十萬因為戶籍、牌照、駕照、排氣量和軸距任一項與北京規定不符的滴滴司機們,都在絕望無助中尋找新工作。他們人數不少,卻注定是沉默的大多數。
去年,在北京“史上最嚴網約車新規”草案出臺后,除了少數媒體和公眾人士發聲質疑外,網絡和街市上一無既往地平靜。人們似乎并未意識到這些新規將如何改變,或者恢復他們的出行生活,到那個出租車隨意拒載,黑車漫天要價的舊時代。
4月1日之后,北京出租車行業將揚眉吐氣。就像一百多年前,汽車剛誕生時,所遭遇的敵視和傲慢一樣。沒有任何創新會順風順水,中國式創新則更加坎坷。
居住在北京的2000多萬人,將會感受前所未有的“打車難”。網約車不再是手機屏幕上一個個小小的APP,或者是微信九宮格里的一枚插件,它早就內化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與風評不佳的北京出租比,網約車意味著更低的價格,做為消費者空前的尊嚴感,以及選擇的自由。
可是,這一切都會因為一紙新規而暫別。可以預料,在網約車數量銳減一多半之后,以滴滴為領頭羊的網約車們,將更難在定位地圖上搜索到,還會因為運營成本的劇增,不得不上調運價。兩相催逼之下,用戶們的體驗不可避免地會下滑,差評和抱怨將成為短時間內的常態。
那么,在熬過去這段不適之后,人們還會不會想起在2017年4月1日前的北京?那時也有堵車,也有霧霾,房價也一直在飆漲,但只要你打開一部智能手機,就會在附近找到一輛愿意客客氣氣把你送到目的地的汽車。
享受過“共享經濟”的人們,很難再接受每天都會有的出行,還被套著計劃經濟年代的枷鎖。“史上最嚴網約車新規”付諸實施,是政府、網約車和用戶三方的共輸。只是,付出最大代價的,還是民間。
“史上最嚴網約車新規”不僅僅在驅趕北京主城區的外地人車,連六環外也要趕盡殺絕。近年來,北京不再僅僅是行政區劃范圍內的區域,環京一直到河北境內,都聚集著大量無力在主城區購房置業的外地人,他們從來沒被視作北京人,哪怕假惺惺地在前面加一個“新”都舍不得。
在跨市域出行中,這些外地人日益依賴外地人外地牌照的網約車。在北京司機京牌車瞧不上的市場罅隙里,賓主其樂融融,堅強地仰望天安門的方向。但在新規之下,六環外也寸草不留,只能逼更多的人去開黑車。到時,有關部門少不了又要扣車罰款。這又何必?
中央從來沒有否認“共享經濟”的好,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連續兩年強調“共享經濟”的重要性。做為“共享經濟”代表的網約車,卻被一些地方政府部門視作攪局者,必欲除之而后快,不能不讓人感到不解和遺憾。
或許,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宿命,在新舊模式的迭代中,退后一步是黃昏,向前一步是黎明。黎明與黃昏的交錯愈發劇烈,就往往就意味著我們更加接近新的生活。
身在其中,不免會感到萬事艱難。這一代創新求變的人們,注定要有一段艱難的人生。如果把滴滴們還原成一群試圖做出改變的人,他們已經先為我們體味這人生的艱難了。
4月1日來了,讓我們少一些對網約車的抱怨吧。這真不是它們應該背的鍋。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