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中日韓都用筷子,但筷子的畫風怎么差那么多?

    首先,我們嚴正聲明,筷子毫無疑問是中國人發明的。

    筷子被東亞大陸上的祖先發明之后,逐漸向周邊地區傳播。最終,筷子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包括朝鮮半島、日本和東南亞的勢力范圍。

    雖然都用筷子,但是中日韓三國的筷子有相當大的差異,可謂是,一筷各表。

    接下來你將看到:

    ● 老祖宗的筷子也是不斷演化的

    ● 筷子在東亞的征服史

    ● 啥樣的食材,決定了啥樣的筷子

    對漆筷情有獨鐘的值班編輯 / 老梁

    老祖宗的筷子也是不斷演化的

    -+-

    筷子最初的名字叫

    “箸”。

    今天所能見到的較早的筷子,材質是用骨頭制成,稱骨箸。它于上世紀90年代在江蘇高郵龍虬莊被發現,距今6600-5500年,屬于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骨箸的形狀,一般一端平或鈍平,另一端尖圓,也有個別兩端尖圓;長度在9.2-18.5厘米之間。

    ● 龍虬莊出土的骨箸(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商周時期象牙箸、青銅箸等不同材質的筷子,短者17.4厘米,長(cháng,不是zhǎng)者可達28厘米。不過,這時的箸還不是吃飯的用具。按照《禮記·曲禮上》的說法,箸是用來撈有羹湯的菜,而餐匙(古代稱匕、匙)才用來進飯或者舀湯。箸獨霸餐桌,既扒拉米飯,也夾拈除流食之外的食物,是在宋代以后慢慢形成的。

    兩漢時期,箸的使用等級已經顯現。西漢早期時多用竹箸,而在東漢貴族們的墓穴里,銅箸更為常見。

    等到了隋唐、五代時期,箸的質料更顯夸張,出現了金箸、銀箸、玉箸、犀箸、木香箸,這些當然都是皇帝老爺們才能用得起、大概也只限于他們使用的食具。拜隋唐手藝人想象力的豐富,這些箸中出現了一批兩端細、中間粗的新型箸。有種說法認為,它們是為了滿足箸的兩端皆可挑刺和挾取食物之需。

    ● 浙江長興下莘橋出土的銀箸(唐代)

    說起來,我們得感謝明清人。他們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集大成者,在筷子上干的事情可真不少,有些還流芳至今:一是將“箸”改稱筷子,據說是船家避諱“住”音,干脆改成“快兒”或者“快子”,后來又變成“筷子”的稱呼;二是把筷子塑身成首方足圓的標準形體,成為我們今天所見的模樣;三是規范筷身長度,長度較前代為長,多在25厘米左右。

    ● 定陵出土的金二鑲烏木箸(明代)

    筷子在東亞的征服史

    -+-

    筷子這一代替人手夾菜的玩意,因其方便好用,慢慢傳播到周邊地區。

    通常的說法是,筷子是商紂政權滅亡后,遺臣箕子帶領子民來到朝鮮半島時傳入的。韓國出土的最早的筷子來自公元6世紀的公州市武寧王陵,相比中國人出土文物筷子的時間實在是太晚了。

    ● 箕子

    日本人對筷子的出生證明頗有些曖昧。有一種觀點認為,筷子來自于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公元250年),但都沒有實物印證。中國的史書《魏志·倭人傳》記載說古代日本人“手食”,也都說明島國還沒有普遍使用筷子的習慣。在當時東亞文明中心的中國人眼里,吃飯不用筷子,等于是鄉下人、蠻夷。而日本人努力想要證明公元前就在用筷子,也是為了爭一個“祖上就文明過”的地位。

    通常的說法是,筷子在彌生末期由中國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它由竹子加工成像鑷子一樣的東西,不像現在的筷子成雙成對,日語叫“折箸”。折箸也主要是在祭祀活動中使用,所以被看做神器。

    廣大的日本群眾繼續用手

    抓飯吃。

    來自考古界的資料說,公元5世紀時,在日本伊勢神宮、出云大社等寺廟舉行祭祀活動時,已經使用一種稱做“神箸”的箸。它兩根一套,一端圓形,另一端尖形,與現在的箸已相當接近。

    此后,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相當頻繁。奈良時期(公元7世紀左右),圣德太子以小野妹子為遣隋使,出訪中土。

    ● 小野妹子(男)

    小野妹子為中原朝野上下使用筷子的進食方式所折服,就將筷子帶回日本。于是,圣德太子在一次招待以裴世清為團長的中國使節團時,依照小野妹子的建議,用箸接待了客人。到這個時候,日本人似乎忘記了先前的箸只是祭祀的神才享有的專寵,箸在貴族群里得到使用,并慢慢向平民擴散。

    公元8世紀時,箸在島國已相當普及,成為各個階層都喜聞樂見的食具。當時還把它稱為“唐箸”,意為來自大唐的筷子。不過,彼時島國人似乎比唐朝人更為講究,把箸分為葷素兩副:吃魚和禽類的筷子叫“真魚箸”,吃素菜的筷子叫“菜箸”。

    啥樣的食材,決定了啥樣的筷子

    -+-

    作為源于中國的進食工具,筷子盡管在韓日兩國間得到了廣泛使用,但它們的形狀卻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從長度上說,一般而言,中國的筷子最長,韓國次之,日本敬陪末座。大約日本人崇尚分餐制,也沒有給人夾菜的習慣,就不必像中國人那樣在八仙桌上長距離拈取菜肴。

    ● 從上至下中、韓、日三國筷子

    長度不一是一方面,中日韓三國的筷子長相又是一方面。

    我們的筷子足部往往又圓又粗,韓國的筷子筷身纖細,足部扁平,據說這是方便夾豆子,又容易在小碟里撕開泡菜。日本的箸則頭尖身短,這與日本人愛吃魚有關系,因為它比較適合挑魚刺。不過,話說回來,日本的箸似乎保留了隋唐遺風,如上文所說,后者就曾創制一批兩端細中間粗的筷子。

    ● 日本筷子

    三國之中,韓國的筷子材質最為特別,用金屬制成。這與其歷史文化大有關系。韓國崇尚金屬,更崇尚身份的等級制,上流社會使用金、銀等筷子,普通群眾使用的多是鐵筷,到后來就基本變成了不銹鋼的筷子。金屬筷契合了韓國的飲食結構。因為它們耐高溫、不易變形,而韓國人偏向料理和烤肉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保留了古時中國的用餐禮儀。他們在用餐時筷子與勺子并用,筷子負責夾菜,勺子則負責取湯菜和吃飯。

    ● 韓國筷子與匙

    對比韓國,日本的筷子就顯得有些寒磣了。從表面上看,日本“地不分南北,人無分老幼”,使用的都是木筷,看似平等,實際上是因為它的礦產資源太有限了。例如,縱橫日本市場五百年的“渡來錢”,還是從中國漂流過海來的。

    盡管如此,日本人還是能找到滿足其虛榮心的方式。江戶時代初期(即公元16世紀),島國就流行在筷子上涂漆,用以彰顯有錢人的富有和尊貴。發展到后來,漆筷不僅在實用上得到發展,而且向工藝品的方向進步,一舉又成為饋贈親友的禮品。

    再往后,筷子似乎成為日本經濟的晴雨表。上世紀80年代之際,日本特別流行金光閃閃的箸,而到了90年代,“素顏”筷子又成為了主流。

    筷子發展到今天,可以說,盡管中國人擁有發明筷子的專利權,但是傳播到不同國家,卻在在彰顯了不同的形態和文化特色。歷史的浩蕩洪流,最終沉淀下來一點痕跡,就落在了筷子這樣的細枝末節之上。

    參考資料:

    李慶祥:《日本的箸與文化》,載《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5);

    沙媛媛、王曉葵:《筷箸與日本文化》,載《文化學刊》,2015(2);

    趙傳松:《中國筷箸文化初探——兼與韓國筷子文化比較》,載《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

    蔡秋英:《東亞文化的食文化考察》,參見 www.juen.ac.jp/kaken/24531177/rep1sai.pdf#search=%27%E7%AE%B8+%E6%97%A5%E4%B8%AD%E9%9F%93%27。

    • 發表于 2017-03-31 00:00
    • 閱讀 ( 78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