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顛覆大腦思維的怪異理論有哪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而在思想迸發的科學界,也確實有許多激進、充滿想象力的怪理論,比如以下這些——

    宇宙篇

    太陽有一個雙胞胎兄弟

    宇宙中充滿了雙星系統,系統中的行星同時繞著兩顆恒星旋轉。據估計,在銀河系中,雙星的數量可能不少于單星,我們的太陽系似乎屬于少數派。不過,19世紀80年代提出的“復仇者理論”認為太陽可能還有個雙胞胎兄弟——“復仇星”。

    復仇者理論認為,在過去的2.5億年中,地球每隔2600萬年左右就會出現一次物種大滅絕事件,這些大滅絕事件的罪魁禍首是太陽系的第二顆恒星——復仇星。復仇星被認為是太陽的伴星,它可能是一顆紅矮星或棕矮星,它的軌道周期大約是2600萬年。在2600萬年間,復仇星會經過太陽系邊緣,它的引力將會干擾奧爾特云的彗星,使數以百萬計的彗星進入太陽系內部,其中一些彗星會沖向地球,導致地球環境發生劇烈變動,致使地球生物滅亡。

    這個理論具有顛覆性。科學界的共識是,地球物種大滅絕不是在可預測的周期中發生的,并且在地球上發現的隕石坑也沒有周期性地增多的跡象。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對天空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搜索,但從未發現過所謂的復仇星的影子。不過,2003年,天文學家觀測到了一顆位于柯伊伯帶和奧爾特云之間的矮行星——“塞德娜”。天文學家通過演算,發現塞德娜可能是一顆被太陽捕獲的系外小行星。不過一些科學家認為,由于距離太遠,塞德娜不可能是被太陽捕獲的,而是被恰巧運行到太陽系邊緣的復仇星捕獲的。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太陽系中就有兩顆恒星?之所以沒有發現太陽的伴星,是否是因為我們在研究時忽略了什么,或者只是我們暫時沒有發現?

    宇宙是由生命制造的

    物理學家稱,物理學是最基礎的科學。因為其他科學,比如生物學、工程學、化學等等,都取決于物理的物質、能量和相互作用。但美國醫生、杰出的科學家羅伯特·蘭扎并不這么認為,他認為生物學才是推動宇宙的核心科學。2013年,他提出了一個叫“生物中心論”的理論——生命和意識是真正理解宇宙的核心,應該是意識創造了宇宙,而不是有了宇宙才有意識。

    他借助經典的雙縫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雙縫實驗中,如果向屏幕的兩條平行的狹縫發射一束電子或者一次發射一個電子,則穿過這兩條狹縫的電子會相互干涉,顯示出明暗交替的干涉圖案。但是如果我們觀察每一個粒子穿過哪一條狹縫時,干涉圖案就不會出現。這就好像它們“知道”自己被監視了一樣。物理學家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但是蘭扎認為他有答案。他認為,一個粒子的行為如何改變,取決于我們是否在看它。現實是一個涉及我們意識的過程。

    同樣的邏輯適用于量子糾纏現象——兩個相距遙遠的粒子,一個粒子的行為能即時影響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以普通人的思維很難理解這種糾纏現象,試想一下,分別位于銀河系兩端的一對粒子是如何瞬間取得聯系的?如果根據蘭扎的觀點,那么似乎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空間和時間只是我們思想中的工具。

    對于蘭扎的觀點,人們的看法不一。有人質疑這個觀點是否具有可檢測性,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它更像是哲學觀點,而非科學理論。蘭扎并不這么認為,他堅信自己的觀點能夠得到科學的證明。

    生命和思想可以無處不在

    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太空中并非空無一物,它充滿了不斷出現而后消失的粒子,這歸功于能量的量子漲落。理論上,這些波動可以產生諸如氫原子等粒子集合,甚至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維的大腦!這個觀點以19世紀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玻爾茲曼的名字命名為“玻爾茲曼大腦”。這個觀點認為,盡管玻爾茲曼大腦出現的可能性極小,但是它的可能性絕非為零。因此理論上這樣的大腦是可能出現的,前提是宇宙無限大,時間無限長。行星上可能有玻爾茲曼大腦,它們還可能漂在宇宙中,可以說它們可能存在于宇宙的任何地方。

    根據計算,在宇宙中玻爾茲曼大腦存在的幾率,比通過自然選擇逐漸演變的生物,比如人類存在的幾率更大。然而,至今沒有人見過玻爾茲曼大腦。而這個觀點也被很多人認為是荒誕不經的。不過在宇宙學家甄別和篩選宇宙模型時,玻爾茲曼大腦卻能幫上忙(相關內容可參看《大科技·科學之謎》2014年第1期《漂浮在宇宙中的幽靈“大腦”》一文)。

    遙遠恒星被神秘巨型結構包圍著

    2009年,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觀測顯示,在天鵝座,距離地球1480光年的位置一顆編號為KIC 8462852的恒星亮度異常。美國天文學家特貝莎·柏亞金隨即對這顆恒星進行了研究,在之后的5年里,柏亞金發現這顆恒星確實與一般的恒星不同,它的亮度非周期性地變化,并且變化幅度比一般的恒星要大。由于柏亞金是最早研究并發現這顆恒星亮度變化特點的天文學家,因此這顆恒星也被稱為“柏亞金之星”。對于這顆怪異的恒星,科學界有多種解釋,比如一些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一大批彗星正好從柏亞金之星前面經過;也有人認為是繞柏亞金之星運轉的行星發生碰撞,所產生的碎片和塵埃遮擋了恒星的星光。不過,天文學家的觀測數據基本上已經排除了這兩個解釋。

    除了以上那兩個中規中矩的解釋,一些研究人員還突發奇想,提出了一個瘋狂的想法——柏亞金之星可能被一個巨大的人造結構包圍著,而這個結構可能用于收集這顆恒星的能量,這樣的結構被稱為“戴森球”,是1960年美國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提出的,而柏亞金之星是第二顆被認為包裹在戴森球中的恒星。柏亞金之星是戴森球恒星這個說法最初是在半開玩笑的情況下提出的,但是隨著其他可能的解釋被一一排除,人們開始懷疑這個說法是否有可能是合理的。

    難道柏亞金之星附近真的有外星人嗎?我們都知道,天文學家一直在尋找外星生命,但是至今從未發現過任何來自外星人的信號。如果柏亞金之星附近真的有外星人,那么這將是一個重大發現。然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大多數科學家并不贊同這個觀點。但是誰知道呢?說不定柏亞金之星的亮度變化還真是外星人在搞鬼。

    人類篇

    我們將可能活到1000歲

    世界上最大的殺手是什么?據統計,在全球范圍內,大約2/3的死亡與衰老有關,在工業化國家這個比例甚至達到了90%,所以,老齡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殺手。

    幾千年來,為了延長壽命,人類想出了很多方法。而今,新的醫療技術在更大程度上延長了我們的平均壽命——以每10年平均延長約2年的速度。那么,我們的壽命延長率是否還可以提高呢?

    大約在10年前,英國抗衰老專家奧布里·德·格雷提出了一個宏偉的預測——今天活著的人將有希望活到1000歲,甚至更久!德·格雷的預測源自他的“人工可忽略衰老策略”(SENS)理論。在這個理論中,他認為人體中存在7種主要類型的“損傷”——細胞減少、線粒體的突變、垃圾蛋白積聚在細胞內、垃圾蛋白堆積在細胞外、癌癥引發的核DNA突變、細胞衰老、細胞外交叉連接。他認為,我們之所以會衰老、死亡,就是因為這些損傷在我們的體內不斷積累,當積累到我們的身體無法承受的水平時,我們就會死去。如果能夠修復這些損傷,那么人就可以無限期地存活下去。而針對這7種類型的損傷,德·格雷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法,并且正努力開始進行人體試驗。

    然而,科學界對這個理論的質疑之聲不斷。德·格雷也承認要讓人活到1000歲確實不容易,因為通常情況下,我們身體里會同時出現不同類型的損傷,采取單一的干預措施不可能修復所有的損傷,而同時采取多種干預措施對人體的影響又是未知的。不過他仍相信,在不斷成熟的醫學背景下,未來人類的壽命有可能是無上限的。

    我們都是吸血鬼

    注入年輕的血液可以延緩衰老,加速傷口愈合,甚至治療退行性腦部疾病——這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退行性變專家托尼·懷斯-科雷博士的一項研究結果。所謂退行性變,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細胞、組織、器官所發生的一種異常改變。說白了,就是“老化”。

    早在2005年,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神經系的托馬斯·蘭多教授就曾做過一項研究,他將一只年幼小鼠和一只老年小鼠的血管連起來,一段時間之后,他發現老年小鼠的肝臟和骨骼肌的干細胞有“返老還童”的跡象。基于這個實驗,懷斯-科雷決定看看大腦是否也能通過類似的方式變年輕。

    2013年他主持了一項研究,他和他的同事將年幼小鼠的血液注入老年小鼠的體內。結果他們發現,老年小鼠的大腦、肌肉、胰腺、肝臟和心臟都開始表現得像一只年輕的小鼠。不僅如此,在迷宮測試中,注射了幼鼠血液的老年小鼠表現得比與它們同齡但沒注射幼鼠血液的小鼠要好許多。當對注入年輕血液的老年小鼠的腦組織進行檢查時,研究人員更是發現,這些年老小鼠的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得到了加強。而通常情況下,神經元的連接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這個實驗表明,年輕的血液部分逆轉了已經出現老化的大腦,比如使小鼠的認知、大腦的結構出現了明顯年輕化。

    那么,這樣的結果能在人類身上復制嗎?

    其實這個問題連懷斯-科雷自己也不能給出肯定的回答。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所有生物都不可能無限期地維持生命或者再生。從這一點來說,即使換了年輕的血液,老年人也不可能完全變成年輕人。

    記憶可以在你的基因中傳遞

    剛孵化的海龜會自己向大海爬去,而袋鼠寶寶出生時會爬進母親的育兒袋中……通常我們用“本能”這個術語來解釋這種行為。但是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行為可能不僅僅是本能,而是一種通過基因遺傳的知識和經驗。他們認為,某些知識、學習的能力和管理知識的方式可能可以通過基因遺傳給后代。

    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么一些患有發育障礙的人,比如自閉癥患者能成為音樂天才、出色的藝術家、一名過目不忘的超憶者或能直接在腦海中做復雜數學計算的運算大師。他們中的許多人從未接受過正規的專業學習,那么他們的才能是如何得來的呢?美國精神病學家達羅德·特雷費特博士認為,這些特殊天才的能力可能是遺傳自他們的父輩、祖輩等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而從DNA的容量來說,這是可能的。DNA有足夠的空間存儲大量的信息,整個美國國家圖書館的書里的信息都可以記錄在一個DNA中。因此特雷費特認為,我們成為生命之時起,就已經不是一張空白盤,我們的DNA中早已存儲著各種各樣的知識。

    特雷費特的這個觀點并不新。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曾經提出“集體潛意識”的觀點,他認為一個人的大腦中保存著其祖輩的活動方式和經驗,這些記憶以潛意識的形式存在。

    然而,這與現代主流觀點背道而馳,現代主流思想鼓勵我們通過“學習”這種方式獲得知識。不過一些實驗數據似乎印證了特雷費特的觀點。2013年,美國埃默里大學的科學家用小鼠做了一個實驗,當小鼠聞到櫻花的香氣時,就給它們一個輕微的電擊,讓它們對櫻花的氣味產生恐懼感。反復幾次之后,當它們聞到櫻花的香氣時,不管是否被電擊,小鼠都會出現嘔吐的現象。而被訓練出對櫻花氣味懼怕的小鼠的后代,盡管從未在聞到櫻花氣味時受到電擊,但是它們也表現出對櫻花氣味的懼怕。而在對照組中,沒有進行過這種訓練的小鼠的后代對櫻花的氣味并不會有恐懼感。

    盡管有實驗為證,但是特雷費特也承認,僅憑這個實驗并不能就此下結論,他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他的觀點。

    致幻劑有助于治療精神疾病

    吸食致幻劑能迷惑人的心智,使人產生幻覺,通常它們被認為是對人體有害的東西,它們還被當成毒品。然而,這些所謂的毒品卻在治療精神疾病方面有積極的作用。

    2016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一項研究中發現,LSD(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對治療抑郁癥有積極的作用。LSD的中文名稱為麥角酸二乙基酰氨,是已知藥力最強的致幻劑,1938年由瑞士化學家艾伯特·霍夫曼首次合成。20世紀五六十年代,LSD在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研究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然而,當人們知道少量服食這種物質,能使人想象力爆棚,產生奇妙的幻覺之后,這種致幻劑開始被濫用,它的身份從科研藥物變成了毒品。20世紀60年代,LSD被許多歐美國家列為非法藥物。

    然而,科學家相信,LSD是有醫療作用的。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中,科學家給志愿者注射適量LSD,然后對志愿者的大腦進行掃描,結果他們發現志愿者大腦中處理視覺、注意力、運動和聽覺的系統開始緊密連接,同時另一些神經網絡減弱或被阻斷,伴隨著這種變化,志愿者的意識狀態開始改變,自我漸漸消失,之后人開始出現萬物合一的幻覺。而隨著藥物作用的減弱,人又開始在腦海中重新拼湊自我。科學家們認為,LSD的這種作用或許可以使抑郁癥患者在自我消失,然后拼湊自我這個過程中,重新塑造自己,消除心理上的不良情緒,從而擺脫抑郁癥的困擾。

    而在其他研究中,科學家還發現從迷幻蘑菇中提取的活性成分裸頭草堿、從氯胺酮(俗稱K粉)提取的(2R,6R)-hydroxynorketamine都能有效緩解焦慮和抑郁情緒,并且基本上沒有副作用。

    如此看來,當科學家完全理解了致幻劑對人體的影響之后,他們或許可以利用這些藥物開發出治療精神類疾病的藥物。

    人類有丟失的第六感

    第六感——這聽起來像是X戰警中的東西,但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家喬·基爾施維克認為這就是現實中的東西。基爾施維克認為,我們人類有第六感,這種能力使我們能夠感知地球磁場的變化,就像一些鳥類通過感知磁場變化來判斷方向一樣,不過現在我們已經忘記了如何使用它。

    為了證明人類確實有第六感,2016年,基爾施維克在地下深處的實驗室做了實驗,他把24名志愿者的大腦連接到腦電波監視器,然后讓他們坐在完全黑暗的法拉第籠中。法拉第籠是一種由金屬或者良導體構成的籠子。這種結構能夠有效地隔絕籠體內外的電場和電磁波干擾。然后他讓一個強度和地球磁場強度相似的旋轉磁場繞著志愿者的頭頂旋轉。當磁場逆時針旋轉時,腦電波監視器顯示志愿者的大腦中α波減弱。α波是一種腦波,α波增強時,人通常處于潛意識狀態,α波減弱時,人開始有意識地處理各種信息。這意味著志愿者的神經元在逆時針旋轉的磁場中被激活,志愿者能夠感測到磁場的變化。而在磁場順時針旋轉時,大腦沒有這種反應。這似乎說明人類的大腦中有一個帶有極性的“磁羅盤”,它就類似于我們所用的指南針,能讓我們通過感知磁場來辨別方向。

    不過,這個結果尚未獲得同行評議。看來,人類是否有第六感,還需要等待科學家們的更多研究結果來證明。

    ?人類的智力源自基因突變

    20萬年前,人類祖先的大腦比現在我們的大腦要小,在之前的二三百萬年中,人類大腦的腦容量始終以非常緩慢的速度增長,但是到了大約20萬年前,人類祖先的腦容量突然出現了一個30%左右的戲劇性的增長。

    是什么導致人類大腦出現迅猛的發展?2016年,英國牛津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科林·布萊克莫爾教授提出,這一切歸因于一個生活在大約20萬年前名為“線粒體夏娃”的人。

    他的理論認為,在線粒體夏娃或者她的一個親戚的大腦中發生了一個戲劇性的自發突變,這使人類的智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當智力提高到一定水平時,人類才能夠想出應對諸如干旱等災害性氣候的方法,否則人類就會在這些危機中覆滅。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這個理論意味著,智人的出現是遺傳的意外事件。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都贊同這個觀點,大多數研究人員相信,人類的智力是逐步演化而來的。

    這些理論在主流觀點面前都具有一定的顛覆性,其中有些可能是錯誤的,有些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得到驗證,不管怎樣,在科學探索的路上,總是會有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有時候正是這些奇特的觀點為科學研究開辟出新的思路。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學之謎> 2017年第3期雜志重點文章

    • 發表于 2017-04-02 00:00
    • 閱讀 ( 75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