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的記憶只有7秒嗎?當然不!
近日,一段英國BBC于2014年播出的紀錄片《Life Story: Ep.5 Courtship - Pufferfish 'crop circles'》(《生命的故事 第五季 求偶 - 河鲀的“麥田怪圈”》)被知名聽譯達人谷大白話配上翻譯字幕后,在中文網絡上火了起來,視頻中小小的河鲀魚在海底精心構筑的圖案令人驚嘆。




(視頻截圖)
片中介紹,1995年,有潛水員在日本南部海域的海床上發現了奇怪而又規則的圖案,就像是神秘的麥田怪圈。后來人們才知道,這是一種河鲀魚的杰作。這種河鲀的雄魚為了獲得雌魚的青睞,需要用自己小小的魚鰭在海底“畫”出精美復雜的圖案,為了完成這項工作,河鲀小伙子得不分晝夜地施工一周。
看到這里,突然有網友坐不住了:“一周?!不是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嗎?”
唉,“魚的記憶只有7秒”可能是世界上流傳最廣、騙過最多人的謠言之一了……
是浪漫詩歌的夸張修辭?連詩都是假的!
跟我們熟知的貓、狗等哺乳動物相比,魚確實顯得呆傻愚蠢,沒有什么學習和記憶能力,因此這個說法也很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并將它當做一個科學事實。
然而,稍加推敲,就會發現這個說法里充滿了不可信的因素。7秒這么具體的數據是怎么測算出來的?任何魚類的記憶維持時間都是7秒嗎?會不會有些比較聰明的種類能記8秒、9秒?記憶這么差,還能認出自己的親友嗎?
這么一想,這個說法就有點站不住腳了。沒錯,這其實也是一條由來已久的流言。
美國的探索頻道有一檔名為《流言終結者》的知名電視節目,深受各國觀眾的喜愛,這條流言也曾進入節目組的視野。節目組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迷宮,在迷宮的終點處放有魚餌,然后把金魚從迷宮起點處放入。幾次訓練之后,金魚就能記住正確的路線了,它們穿過迷宮找到食物的速度明顯加快,擊破了它們“秒忘事”的傳聞。
事實上,這一說法在世界各地都有流傳,甚至還有說魚的記憶只有3秒的版本。而且,由于實在是年代久遠、傳播甚廣,已經難以考證其出處。在中文的網絡世界里,最常見的說法是“出自于徐志摩的一首名為《阿詩瑪》的詩”。不幸的是,遍尋《徐志摩全集》(浙江人民出版社)、《徐志摩詩全集》(新世界出版社)和《再別康橋——徐志摩詩歌全集》(線裝書局)等徐志摩的作品集,都找不到這首《阿詩瑪》,而且網絡上所找到的這首詩作,全詩文筆拙劣不堪,并不像是出自徐志摩之手。

(網絡上流傳的《阿詩瑪》節選)
魚類的記憶到底如何?還不錯哦!
戈培爾曾說:“謊言重復千遍就會成為事實。”但這句來源已不可考的流言,無論如何也不會成為事實,因為除了《流言終結者》節目中的實驗,還有太多的實驗證據表明,魚類的記憶遠不止7秒。
魚類作為剛剛從無脊椎動物進化到脊椎動物的一個類群,無論生理結構還是行為模式都比高等脊椎動物要原始,但同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價值,因此,在世界各地有許多科學家致力于鉆研魚類的方方面面。
在早期的研究中,人們把按照兔子、小白鼠等動物設計的實驗稍加改動,來對魚兒進行測試,魚兒們紛紛表示懵圈,不知道這些兩腳獸打算干什么,人們也就得出了魚類智力低下、記憶力差的結論。但隨著在摸索中逐漸找出適合魚類的實驗方法,人們對魚類的認識也更加接近于實際情況。

1966年,一組研究大腦、神經的科學家研究了金魚的學習、記憶能力,他們做了一個長條形的魚缸,把金魚們放在里面。每次實驗時,照亮魚缸的一端,20秒后再從這一端放電,由于魚缸夠長,金魚只要及時游到另一端就可以避免遭受電擊之苦。幾次實驗下來,金魚就掌握了這個規律,每當光亮出現,它們就會迅速逃往魚缸的另一端。

1989年的另一項對天堂魚的研究也證實魚類有遠超過7秒的記憶力。當魚缸中來了陌生的金魚時,原本住在魚缸中的天堂魚會長時間地繞著金魚游動,打量新來的鄰居。然后科學家們把金魚移走,過幾天再放回去,天堂魚一看“這家伙我見過”,就不再反復觀察對方了。實驗中,天堂魚對金魚的識別能力可以保持3個月以上。

2002年的一項研究則更加深入,科學家選擇的實驗對象是斑馬魚,并設計了一系列不同的實驗來測試它們。科學家用聲音作為信號,來指示食物的方位,斑馬魚們很快學會了靠聽音辨位來尋找食物;如果換成喂食前用紅色燈光照射,斑馬魚們也能毫無壓力地掌握,即使中斷十天后,再開紅燈,魚兒們也還能記得這是“開飯”的信號;根據提示躲避電擊的實驗也同樣難不倒斑馬魚,它們還能學會游出迷宮、記住“敵人”的模樣等。科學家給魚兒按年齡分組,發現那些上了年紀的“老魚”記憶力不如“年輕魚”。他們還人為地給實驗魚兒們增加壓力,和人類一樣,壓力山大的時候,魚的記憶力也會下降。

我們都知道,那些出生于我國黑龍江、烏蘇里江等水域的大馬哈魚,都會游到太平洋去“長大成魚”,然后再洄游數千公里回老家來產卵。研究表明,它們能找到自己的出生地,是因為它們記住了幼年時生活環境的氣味。
很多魚類都靠氣味來尋找食物、溝通求偶、逃避敵害,2006年一項同樣是以斑馬魚為實驗對象的研究表明,如果給斑馬魚小寶寶聞苯乙醇的氣味,它們的嗅上皮細胞(相當于人類鼻腔內的嗅覺感受器)中,就會有一個基因大量表達,而其他氣味不能導致這個基因的高表達。而且這些聞過苯乙醇的斑馬魚寶寶,直到成年后,這個基因的表達水平依然很高。
除了嗅覺,魚類也能記住視覺的刺激。《魚類認知和行為》一書中描述了這樣的一項實驗——科學家把兩種不同顏色的管子插入魚池里,當金魚選擇其中一種顏色就能得到食物,選另一種則不行。訓練一段時間后,科學家們把管子全都移走,一年后再把管子放進魚池,金魚們立刻選擇了正確的顏色。
視覺和嗅覺都過關了,聽覺也沒有問題。有一位心理學家也曾注意到這一現象,他鄰居家養了一池魚,每次喂魚前,鄰居都會搖晃魚餌罐子發出響聲,魚兒聽到聲音就會游過來。心理學家覺得相當有趣,并決定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他也買了一批鯰魚來,養在自家的水池里,每次喂魚前他都大聲呼喊幾遍“fish!fish!”。幾個月后,心理學家每次喊話,就會有19條魚游過來。過了一年,他再次朝著魚池呼喊“fish!”,這次有16條魚聞聲而動聚了過來。又過了五年,心理學家再次回到魚池邊,他試著喊了幾聲“fish!”,在他喂食之前,就有9條魚游到了他腳邊,令他大感驚訝。第二天他再次嘗試,響應的魚增加到了13條。

我們都知道,有些人博聞強識,有些人卻健忘得不得了。看來,和人類一樣,即使是同一種魚,也是有個體差異的。
在公園的水池和家里的魚缸前喂魚時,我們常常發現魚兒對人有反應,一旦有人在水邊伸手,魚兒們就會聚集過來等著“天上掉餡餅”,其實這正是魚兒們在人們的多次投喂中學習到的生活經驗。
還有釣魚的人發現,一條魚如果被人釣上來后養著,要想再讓它咬魚鉤就難上加難了,它們會記得魚鉤帶來的傷害,并在很長時間里都記得要躲避。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