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來到圖書館,總能看到很多人拿著書嘰里呱啦地誦念,因為從小就被家長老師教導:一天之計在于晨,懶覺要不得,而且,大清早人的記憶也是最好的,適合背書、記單詞。于是,校園里出現了早起誦讀的場景。其實,這一說法并不是家長老師為了督促我們勤奮學習而杜撰的,古時就有“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的詩句,由此可見,早起誦讀的做法流傳已久。然而,你有沒有懷疑過這個先入為主的觀點,大清早起來讀書真的科學嗎?我們記憶最好的時候,真的是在大清早嗎?

其實,這個問題有它重要的實際意義,可以幫助弄清人在不同時間的記憶力差別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所以從19世紀開始,就有不少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對其進行過研究,希望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去。其中比較著名的是1978年,美國圣約翰大學的里塔·鄧和肯尼斯·鄧兩位教授的研究,他們比較分析了一天當中人的記憶力,分為四大類:約30%的人記憶力最佳時間段為清晨,這類人一覺醒來就已經做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準備,適合于晨起誦讀;約30%的人記憶力最佳時間段是下午,這類人上午往往渾渾噩噩,午飯后才復蘇,這時投入到學習中效果最佳;約30%的人記憶力最佳時間段在晚上,他們的生物鐘讓他們一到晚上就興奮,典型的“夜貓子”;余下的約10%的人沒什么時間偏好,每個時間段記憶力都差不多,只要需要,都能集中精力學習,這大概是學霸得以產生的原因。

如此看來,大多數人記憶力最佳的時間段,都不是在早晨。心理學家根據不同學習主體對時間段不同的偏好,把學習者分為“百靈鳥”型和“貓頭鷹”型,“百靈鳥”在清晨記憶力最強,此時學習反應迅速,思路敏捷,效率較高,這類人一般作息規律,早睡早起,不能熬夜。而“貓頭鷹”恰恰相反,他們在晚上最為興奮,大腦清醒,這類人一般喜歡白天睡懶覺,在晚上夜深人靜時,完成學習任務。
所以,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在大清早爬起來去學習。如果是貓頭鷹,卻偏偏要去學百靈鳥早起,卻因為沒有睡夠,導致學習狀態都不好就得不償失了。當然,影響記憶力的因素很多,睡眠充分與否、精力是否集中,甚至情緒波動大都會影響到記憶力水平。為了更好的學習知識,我們應該根據自身條件,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時間和方法,以最佳狀態去汲取知識。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