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停止跳動后,如果5分鐘內無法復蘇,便會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傷。而有這么一種前沿技術,設法將肺部作為熱交換器來冷卻血液,這或許可以為我們搶救心臟病突發者爭取更多的時間。

心臟驟停咋回事
心臟驟停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預計的情況和時間內心臟突然停止搏動,從而導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環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組織細胞嚴重缺血、缺氧和代謝障礙,如不及時搶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心臟驟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終末期的心臟停搏,若及時采取正確有效的復蘇措施,病人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復。
心臟驟停有何癥狀
絕大多數患者無先兆癥狀,常突然發病。少數病人在發病前數分鐘至數十分鐘有頭暈、乏力、心悸、胸悶等非特異性癥狀。心臟驟停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意識突然喪失,心音及大動脈搏動消失。一般心臟停搏3~5秒,病人有頭暈和黑朦;停搏5~10秒由于腦部缺氧而引起暈闕,即意識喪失;停搏10~15秒可發生阿-斯綜合征,伴有全身性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停搏20~30秒呼吸斷續或停止,同時伴有面色蒼白或紫紺;停搏60秒出現瞳孔散大;如停搏超過4~5分鐘,往往因中樞神經系統缺氧過久而造成嚴重的不可逆損害。輔助檢查以心電圖最為重要,心臟驟停4分鐘內部分病人可表現為心室顫動,4分鐘后則多為心室靜止。
怎么識別心臟驟停
心臟驟停的識別一般并不困難,最可靠且出現較早的臨床征象是意識突然喪失和大動脈搏動消失,一般輕拍病人肩膀并大聲呼喊以判斷意識是否存在,以食指和中指觸摸頸動脈以感覺有無搏動,如果二者均不存在,就可做出心臟驟停的診斷,并應該立即實施初步急救和復蘇。如在心臟驟停5min內爭分奪秒給予有效的心肺復蘇,病人有可能獲得復蘇成功且不留下腦和其他重要器官組織損害的后遺癥;但若延遲至5min以上,則復蘇成功率極低,即使心肺復蘇成功,亦難免造成病人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性的損害。心臟驟停一旦發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時地搶救復蘇,4~6min后會造成患者腦和其他人體重要器官組織的不可逆的損害,因此心臟驟停后的心肺復蘇(CPR)必須在現場立即進行,為進一步搶救直至挽回心臟驟停患者的生命而贏得最寶貴的時間。

心肺復蘇咋救治
心肺復蘇術首先要做的是馬上檢查下病人發生了什么事(不要超過10秒),大聲叫他,看病人有沒有反應,假若沒有,趴下來聽一下病人有沒有呼吸,也沒有的話,這時你應該一方面聲嘶力竭地喊出"來人呀!救命啊!"另一方面指揮他人打急救電話。打電話的人要鎮靜,不要慌張。簡潔地描述病人所處的位置,以便讓醫護人員能在最短的時間到達。
通常所說的心肺復蘇三部曲“ABC”,指的是復蘇的三個環節:A(airway)——開放氣道,保持呼吸道暢通;B(breathing)——進行有效的人工呼吸 ,即口對口(或鼻)人工呼吸;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環,即心臟按壓。
(1)開放氣道(Airway)
昏迷時,人的舌頭會下墜,容易把自己的氣道堵死。可用仰頭抬頦法開放氣道,并清除病人口中的異物和嘔吐物。方法是一手放于病人前額,用手掌把額頭用力向后推,另一手的掌心放在病人下頦骨處,使其牙關緊咬,下頦向上抬。
(2)人工呼吸(Breathing)
如果你已經對病人做了仰頭抬頦法開放氣道,那么緊接著趴下去聽一下病人的鼻里有無氣息。如果沒有,就捏住病人的鼻子,深吸一口氣,用你的嘴完全罩住他的口,緩慢吹氣,要確實看到他的胸部有隨著你的吹氣而起伏,每次吹氣持續2秒鐘,然后把手和嘴移開,讓病人自己完成呼氣動作,頻率約10~12次/分鐘。
(3)心臟按壓(Circulation)
在行口對口呼吸的同時,你還要觀察病人的反應,他醒了嗎?在掙扎嗎?當然你能夠專業到可以判斷病人頸動脈是否搏動或是否有心跳最好,但這并不容易,對于一個非專業人士,你需要通過檢查病人是否有正常呼吸以及運動反應來決定是否行心胸按壓,但評價時間也不要超過10秒,如果你拿不準,那還是開始按壓,要記得病人要平臥于堅實的平面上,再找按壓的位置,沿著肚子中線向上摸,可以摸到一個劍尖似的骨頭端,這就是叫劍突的地方,向上一拳頭左右,就是你要按壓的地方了。將一只手掌放在這上面,另一手掌重疊在這只手的手背上,無論你的手指是伸直還是交叉在一起,記住不要離開胸壁。此外還得雙肘伸直,上肢成一直線,雙肩正對雙手,要求每次按壓的用力都垂直于胸骨,使胸壁下陷4-5cm,按壓頻率大約是100次/分,不管你按壓的同時有沒有人幫你向患者行口對口人工呼吸,你所做的是保持必須保證能有15次胸外按壓,配以2次人工呼吸(15∶2)。

大發現!低溫延緩損傷
這里的一項技術,或許可以為心臟驟停的患者延續生命。而該手段所用到的原理,則是另一個臭名昭著的人體殺手:低溫癥。
在人體內,化學反應的速率隨溫度的下降而減緩,因此溫度過低對身體會產生壞處。失去太多的熱量,你可能會陷入低溫癥。而如果將足夠多的熱量移除,機體的各類反應最終將完全停止,生物學家將這種停止狀態稱為死亡。
低溫可以導致死亡,但有些時候,尤其當死亡已迫在眉睫,它卻或許能為人類帶來一線生機。
Tissier與合作者制造了一種儀器,這種儀器可以在幾分鐘內使機體溫度迅速下降。其使用方法如下:深呼吸,做好窒息的準備,隨后冷凍液會泵入你的肺里。
保持正常穩定的體溫有助于機體各類新陳代謝的進行,而當我們的體溫下降1°C,大腦的代謝速率降低6%~10%,有害的生物化學反應速率也隨之下降。因此,體溫下降3至4°C,能為患者爭取大量的時間。
2005年,Tissier在南阿拉巴馬大學接受心臟病治療的培訓時,開始考慮降低人體體溫的可行性。醫學工程師James Downey和James Parker當時正在研究如何將液體呼吸治療用于緩解早產兒呼吸障礙。成人的肺泡表面有一層表面活性物質,而一些早產兒則不具有這類物質,因而他們的肺葉會粘在一起。Parker和Downey試圖探究一類名為全氟碳(PFC)的液體能否對此有所幫助。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已有研究表明PFC能攜帶溶解氧,而且這些氧氣能被肺部吸收。但難題在于,如何實現液體在肺中的進出。在一次呼吸作用中,含氧液體需要被泵入肺里,而富含二氧化碳的液體則被泵出。但如果壓力值出現錯誤,可能導致氣管破裂甚至肺部爆裂,或者液體根本無法填滿肺部。Tissier認為,若想使用PFC進行治療,首先需要非常準確地測定肺部壓力和填充壓力,從而計算出理想流量。

準確地測定壓力對于治療至關重要,否則肺部可能會破裂。
Tissier注意到,在帕克和唐尼的研究設置中,必須加熱全氟碳來避免體溫的下降。這啟發他考慮利用肺來作為熱交換器。人類的肺部具有巨大的表面積,所以用低溫液體來填充肺部,可以成為一種由內而外冷凍機體的有效方法。
Parker和Downey發明了一種將液體注入肺里的泵,他們安裝了加熱控制裝置和壓力測量儀來精確地監測液體的溫度和流量。準備就緒后,他們在兔子身上開始了試驗。
“我們發現在兩分鐘內,兔子的心臟和大腦就被冷卻了。”Tissier說。后續試驗表明,利用PFC來進行液體呼吸能夠實現機體的快速降溫,這可以延緩兔子心臟病發作的進程,從而減少由此導致的神經損傷。
去年,Tissier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六只羊羔身上測試了新設備,研究團隊表示,這項技術已經為人體中的應用做好了準備,下一步將是進行臨床試驗。但距離液體呼吸機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Benger認為,在心臟病突發的緊要關頭,這種方法可行性有限,因為設備的安置需要時間。Tissier相信,降低化學反應速率會對令現代醫療頭疼不已心臟停搏問題產生幫助。此外,它還將在槍傷和刀傷的治療中發揮更大的效力。
本文系科貓平臺編創【新知】文章,內容整理自環球科學、搜狐網,圖片來源于網絡。
中國科技工作者之家”科貓APP(SciMall)于今年5月25日上線,是中國科協為全國8100萬科技工作者打造的智能、便捷、有效、安全的一站式服務的綜合社區,是專注科技人才知識分享與社交服務的平臺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