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樂隊中的指揮到底是干嘛的?他們就是很動情的揮舞著指揮棒,做這個到底需要什么技能,不會只是打拍子吧?打拍子誰不會?
卡拉揚要是聽到你這么評價他的職業,棺材板肯定壓不住了。
很多人對于樂隊指揮的印象似乎還停留在中小學鼓號隊里,沒啥技術含量,節拍別亂就行。不過,樂隊指揮這件事,真不是這么玩的。

●威武雄壯的中學鼓樂隊
指揮這種職業其實早就有了。
在long long long ago,大概是西周的時候,就有了指揮的雛形,那時候有種類似指揮棒的東西叫做麾。當麾舉起來的時候,樂工開始演奏,放下則停止演奏。
這個麾,真真正正的發揮了指揮的作用。
而之后,則是用鼓板代替了麾的作用,直到現在,在京劇、昆劇、越劇中,鼓板依舊起到了指揮的作用。

而在西方,用來指揮的東西更是多種多樣。
就比如1687年,旅法音樂家呂利因為在用鐵手杖指揮樂隊時太過忘情,不小心用鐵手杖戳破了腳,因而得了敗血病,不幸為音樂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但那時候指揮一般還由作曲家和演奏家兼職。
直到1820年,德國音樂家施波爾,開啟了樂隊指揮的新里程。
他第一次拿起了指揮的小棒棒,作為專職指揮,指揮了樂隊的演奏。
就是這樣,“指揮”這個職業正式在音樂界中誕生了,指揮的權力與作用也是越來越大。

●這個男人開啟了音樂指揮的新紀元
那在現今,指揮到底都做些什么?
答案是,從排練到演奏,指揮都在操控著整個樂隊。
樂隊在給你演奏之前,會經過長時間的排練,剛拿到樂譜的時候,樂手們對樂譜的理解不同,演奏出來的效果肯定也不一樣,而且各種樂器的配合會十分混亂。
這時候,就要請出來指揮了。
指揮在排練時候的作用和電影導演差不多。
看到樂譜,體會作曲家的意圖,然后用盡內心洪荒之力進行二次創作。
演奏出來是什么情緒,輕重音在什么地方,都是指揮費勁心思想出來的。
在樂手們進行集體排練的時候,指揮就會開始給樂手們“說戲”了,哪里輕哪里重,哪里柔和哪里激進,哪里速度快哪里速度慢,哪種樂器什么時候進場,都靠指揮定。
樂手們按照指揮的要求演奏出一首樂曲,也就是說,你聽到管弦樂隊演奏的情緒,都是指揮一手打造出來的。
所以,同一首樂曲在不同的指揮那里也會有不同的演繹。
而在現場,指揮的作用就是提醒。
樂隊都會按照之前排練好的計劃進行演奏,如果樂手有什么問題都可以看向指揮,比如強弱和速度、自己是否要開始演奏。如果現場樂手出現錯誤的話,指揮也會用善意提醒,類似:

●你,能不能輕一點
所以,想做一個合格的指揮需要極其優秀的專業素養。
就比如中國音樂的最高學府——中央音樂學院在培養指揮系學生的時候,會采用單獨教學的特殊待遇,他們的課程范圍更是令人發指(總譜讀法、高級視唱練耳、雙鋼琴交響樂演奏、合唱、樂隊訓練學、和聲、復調、作品分析、配器、現代作品分析等)。
只有等你有了極佳的聽覺、樂感、節奏感,可以演奏包括鋼琴在內的幾種樂器,通曉全面的音樂知識后,才可以“隨意”地揮起木質指揮棒來指揮整個樂隊。
參考資料:
1.王春雨.淺談樂隊指揮的歷史與發展[J].藝術科技,2016,29(12):173。
2.劉增輝. 論樂隊指揮[J].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04):50-53。
3.王永生.樂隊指揮應具備的能力及培養[J].音樂生活,2008,(07):34-35。
4.王欣.徘徊在“音”與“樂”之間——淺論樂隊指揮的二度創作[J].現代企業教育,2011,(20):109-110。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