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中國科學院西北研究院趙杰才 陳治理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生活中,帶“米”字的食物可以說有很多:大米、小米、糯米……,不過你知道嗎?有個植物也帶有“米”字——沙米。
沙米是什么?沒聽說過呀。它生長在哪里?它能吃嗎?下面我們就來一一談談。
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又稱沙蓬、登相、燈廂、燈香、登粟和蒺梗藜,蒙名吉刺兒、楚力葛日或楚兒布爾,是莧科藜亞科蟲實族沙蓬屬一年生草本,生于干旱和半干旱區沙漠、半固定和固定沙地的裸露斑塊。
沙米在我國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天津、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國外則分布于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蒙古和俄羅斯。

中國沙米分布圖

生長在移動沙丘上的沙米
別看沙米是在沙漠中生長的植物,它至少有1300年的食用歷史,是舊時重要的救荒植物,也是現在西北地區的美食原料,如沙米涼粉、沙米羊肉刀轉面、沙米珍子面、沙米撒飯、沙米糕點、沙米饃饃、沙米炒面和炒沙米等。沙米還是名酒的必備配料,如漢武御、濱河酒和瀘州九糧窖等。

沙米美食—沙米涼粉
你可別小看了沙米,它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保健功效、藥用價值、飼用價值和生態價值。
沙米營養豐富,約含蛋白質23.2%、脂肪9.7%、碳水化合物45.0%、粗纖維8.6%、灰分5.0%,可媲美“宇航食品”藜麥。
與藜麥相比,沙米的蛋白質含量高,是小麥和稻米的2到3倍;在脂肪含量上,沙米也高于藜麥,更是小麥和稻米的7至10倍;不過,沙米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于藜麥,并且只有小麥和稻米的3/5左右。
提到脂肪,沙米脂肪的主要成分為亞油酸,其含量多于藜麥,而油酸少于藜麥,次亞油酸和藜麥持平。其中,亞油酸是公認必需脂肪酸的一種,可預防或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病率,特別是對高血壓、高血脂、心絞痛、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的防治極為有利。
沙米中硒的含量也較高,硒是一種強抗氧化劑,能抵抗致癌物質的發生,促進人體能量代謝,預防血管破裂,防止膽固醇沉積,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另外,沙米中還含有對人體有利的生理活性物質,如皂甙、異黃酮、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綠原酸和生物堿等,且其含量也高于一般食品。皂甙、異黃酮、SOD可以有效的清除體內的自由基,延緩衰老,提高肌體免疫力,增強心肌收縮力;綠原酸、生物堿對致癌物和致癌突變物有抵抗作用等。
《本草綱目》記載,沙米種子“氣味甘,平,無毒。主治益氣輕身,久服,不饑,堅筋骨,能步行”;《內蒙古植物藥志》和《中華本草蒙醫卷》中記載,沙米全草有祛疫、清熱、解毒、利尿之功能,用其煮散劑或入丸散可治療瘟疫,頭痛,赤目,黃疸,腎熱,胃“赫依”,口舌生瘡,牙齦潰爛等癥。沙米全草含有9種黃酮,6種三萜,5種甾體,3種生物堿,3種香豆素,2種脂肪酸,3種撲熱息痛的光解產物和1種酚苷類化合物,具有抗炎、解熱和鎮痛和較強的降血糖作用。
除了對人體健康有好處以外,干燥成熟沙米植株的營養價值和消化率均高于禾本科牧草。其中,粗蛋白含量5.26%、粗脂肪1.3%、粗纖維38.65%、灰分8.49%、無氮浸出物41.5%,因此,駱駝和山羊終年采食,綿羊、牛和馬也喜歡采食幼嫩的莖葉。
另外,沙米種子也是豬、羊、雞等畜禽的精飼料,磨粉熬成糊狀,可作為幼畜的代乳品。
說完了飲食健康,沙米在沙漠系統中具有的重要的生態功能也不容忽視,比如防風固沙、為沙漠動物(昆蟲,鳥類和大型食草動物)提供食物、推動沙漠生態系統植被演替等。

沙米死亡后2-3年仍聳立于沙丘,具有較好的防風固沙作用
不過,沙米具有諸多不良農藝性狀,如種子較小、產量較低、全株密被表皮毛,葉端刺狀等,一直也沒有沙米馴化的研究報道,而近年來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陳國雄研究員和其團隊已經開展沙米馴化研究,獲得沙米的早熟和表皮毛缺失突變體,并在黃土地上初步種植成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沙米這一綠色營養保健食品可以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