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你一定不知道,磨人的慢性疼痛,甚至能改變基因

    “疼痛”是我們經常遇見的問題,但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疼痛的認識比較片面,認為疼痛只是疾病的癥狀,只要疾病治好,疼痛就會消失。但即便是當初引起疼痛的因素消失了,有的人會發現,疼痛仍然存在,并長年累月地“死扛”,至今還有眾多患者正在忍受著疼痛的折磨。

    數據顯示,全球成人慢性疼痛的平均發病率約為30%,這也意味著平均每10個成人中,就有3個被慢性疼痛困擾。慢性疼痛會給人們的身心帶來傷害,讓生活質量不斷下降。

    慢性疼痛太磨人

    如果疼了1個月以上仍不見緩解,就屬于慢性疼痛。不少人以為疼是疾病導致的并發癥,有病肯定就會痛,病好了自然就不痛了。這種認識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實上,現代疼痛醫學研究發現,持續1個月以上的慢性疼痛,會導致人體系統功能失調,免疫力抵抗力降低,植物神經紊亂等改變。嚴重時還可導致“中樞敏化”,也就是俗話說的“把腦子疼壞了”,即使沒有外在刺激,大腦也有疼痛記憶,會感覺疼痛難耐,或耐痛力下降。

    疼痛給患者帶來難以忍受的折磨:有些人疼得滿地打滾、用頭撞墻;有些人每小時都要忍受2~3次疼痛侵襲;有些人只能躺在床上,無法下地;有些人疼得整夜睡不著覺……疼痛讓他們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感覺生活無望。而與之并存的,是很多人對慢性疼痛的認識度有待提高。

    慢性疼痛的分類

    疼痛的種類非常之多,表現也各異。大體上看,慢性疼痛可分為三大類。

    1.頸肩腰腿痛。這是最常見的疼痛,主要包括骨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腰痛等。骨關節炎多折磨中老年人,常因勞損、退化引起。數據顯示,65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為60%~70%,7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高達70%~80%。年輕人則常被頸椎病、肩周炎等困擾。

    2.神經病理性疼痛。這幾乎是最讓人難以忍受的疼痛。神經病理性疼痛,包括被稱為“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經痛、“疼起來要命”的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它指的是由軀體感覺神經系統的損傷和疾病所直接引起的疼痛,可能是無緣無故的自發痛,也可能是輕輕碰一下就能痛一周的“痛覺過敏”,甚至是連穿衣服都會痛得受不了的“痛覺超敏”。神經病理性疼痛并不是單純的疼,它對生活的影響往往是多維的,很多人因此睡不好吃不好,焦慮抑郁。

    3.癌痛。癌癥已是常見病,數據顯示,在新發癌癥病人中,約有1/4伴有癌痛,75%的終末期癌癥患者會被癌痛折磨。目前,“抗癌”+“抗痛”已成為國際腫瘤治療界的主流,研究發現,這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讓癌癥患者走得更遠更好。

    疼痛甚至會改變基因

    當疼痛出現的時候,它并不僅僅讓受影響的身體部位疼痛。慢性疼痛會讓人們很難進行思考,同時還會導致抑郁等狀況,跟身邊的人的關系也會變得緊張。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疼痛甚至可以改變大腦和免疫系統基因的證據。

    美國國立神經系統疾病與中風研究所估計,目前有超過 1 億美國人患有慢性疼痛。盡管人們對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以及它的毀滅性后果并不陌生,但是他們對這種疾病仍然不是非常了解。

    參與這項最新研究的工作人員想要知道的是,慢性疼痛是否會對人體產生跟遺傳基因方面的不良影響。于是,他們對健康老鼠和受過神經損傷的老鼠的大腦以及白細胞內的基因進行了研究。據了解,研究人員在研究的過程中,非常重視一種被稱為甲基的化學物質,并對它進行了追蹤。這種化學物質通常被認為是基因表達變化的一個很好的指標。

    研究人員希望在研究的過程中找到一些被慢性疼痛改變的基因,結果他們發現了一大堆。研究人員表示,這些被改變的基因中有很多都跟大腦中控制認知、抑郁以及焦慮等方面的區域有關。Moshe Szyf 在新聞發布會上還說:“我們發現,慢性疼痛所改變的基因不僅僅是存在于大腦中,有一部分還出現在 T 細胞中,這是一種對人體免疫系統至關重要的白細胞。”

    這項研究結果強調了慢性疼痛會對身體的其他重要部位造成破壞性的影響,比如人體的免疫系統也會出現慢性疼痛,具有非常廣泛的影響。但是需要強調的是,這項實驗目前只以老鼠為研究對象,而沒有在人類身上進行過實驗。研究人員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確認這些結果是否正確,并且對人類體驗到的慢性疼痛進行探討。

    應對策略很重要

    凡經內科用藥或外科手術不能解決的疼痛、手術后未能緩解的疼痛、癌痛、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以及頑固性神經痛,應首選疼痛科治療。通過疼痛科專業系統的治療,可實現九成鎮痛效果,且疼痛復發幾率很低。目前,我院還沒有疼痛科,您可以先選擇理療科。

    2010年“世界疼痛日”期間公布的一項亞洲首個針對慢性疼痛患者自我用藥習慣的調查結果顯示,大約60%的慢性疼痛患者都在自行使用止痛藥。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80%的人出現疼痛、感冒等不適癥狀時會自行買藥治療,最常買的藥物就是止痛藥。

    WHO對于止痛總的原則是“給患者更多的益處,不能帶來更多的痛苦”。疼痛用藥的四個目的和原則是:1、達到最大限度的止痛效果;2、最小的副作用;3、實現最大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4、恢復最高的生活質量。美國醫師協會建議使用非甾類抗炎藥(如芬必得等)進行治療,不僅起效迅速、療效好,而且安全性記錄好,其中緩釋劑型可持續止痛12小時。但是,關鍵取決于醫生對于非甾類抗炎藥合理選用。

    對于輕微的頭痛、牙痛、感冒全身酸痛等,明確原因后,可以自己購買相應的解熱鎮痛藥。但如果連服3天后,沒能有效緩解疼痛,就一定要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輕微疼痛還可以選擇外用藥,如傳統外敷的膏藥以及止痛貼膏。外用藥經表皮吸收,對臟器的影響較小。國內著名風濕病學家栗占國教授指出:當頸肩腰背痛,急性扭拉傷、手、膝等骨關節炎患者發生疼痛時,應該首先考慮“扶他林乳膠劑”等非處方外用抗炎鎮痛藥物。從技術上講,外用止痛藥與口服止痛藥效果相當,但憑借其直達患處、快速起效和具備較高的安全性等優勢,外用止痛藥在國外有較高的使用率。在使用上,應該遵循“足量、足次、足療程”的原則,以期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對于單純服藥效果不好或對藥品產生依賴性的患者,可以同時采用物理治療和神經阻滯治療等。

    如果慢性頑固性疼痛仍不能改善,可以選擇微創療法------影像學介入微創性神經治療。影像學和電生理引導介入技術是治療神經痛的一項新技術,即參照靶區的電生理反應、在X線透視或CT引導下進行選擇性、毀損性神經阻滯或精確病灶治療,阻斷疼痛信號的傳導或解除對神經的壓迫。

    脊髓電刺激治療------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緩解慢性疼痛的治療方法。該治療系統的外觀和工作原理類似心臟起搏器,但它是一種遙控的止痛技術。也就是通過微創技術在人體的椎管內放置電極,利用脈沖電流刺激脊髓神經,阻斷疼痛信號經脊髓向大腦傳遞,疼痛信號到不了大腦,病人就感覺不到疼痛,取而代之是一種“麻酥酥”的感覺,從而減輕和緩解疼痛。由于可以避免藥物鎮痛帶來的其他副作用,因此也被譽為“綠色療法”。

    對慢性頸肩腰腿痛患者來說,除了合理治療外,還必須重視相關的日常保健,患者可以在工作間歇和業余時間對頸肩腰背等部位進行簡單有效的鍛煉,并長期堅持養成良好的工作姿態和生活習慣。

    本文由科貓平臺編創,內容整理自央廣網、醫學科普,圖片來源于網絡。


    中國科技工作者之家”科貓APP(SciMall)于今年5月25日上線,是中國科協為全國8100萬科技工作者打造的智能、便捷、有效、安全的一站式服務的綜合社區,是專注科技人才知識分享與社交服務的平臺。


    • 發表于 2017-10-18 00:00
    • 閱讀 ( 888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