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情人眼里出西施”?奧秘就在人類的審美差異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邢肖毅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我們常常說“情人眼里出西施”,這句話乍聽上去,有點唯心主義的意味,而生活的體驗似乎卻證明,這句諺語概括得倒是頗為準確。

    我們常常都有這樣的體驗:我們對愛人顏值的打分往往高于別人,他似乎就是哪里都好,就好像我們的眼睛為他們自動加上了一層濾鏡。

    記得曾看到這樣一個段子:路上撞見前男友,猛然覺得長得好丑。和閨蜜聊天說他怎么那么丑,我記得他帥過的呀!閨蜜哈哈大笑:“他哪里是帥過,是你愛過。”

    “情人眼里出西施”之心理學依據——光環效應

    關于“情人眼里出西施”,心理學家給出了一定的解釋,認為這是光環效應的結果。

    所謂光環效應,也叫“暈輪效應”,指的是當你對某個人、某些特質有好感后,你就會很難感覺到他的其他缺點,心理上認為他其他方面也一定比較好,對他心存各種“積極幻想”,就像有一團光環在圍繞著他,缺點全掩藏在了光環之下,通通看不到。

    研究者通過對70對伴侶的研究證實,在伴侶雙方的眼中,自己的另一半都比實際上更好看。光環效應可以讓我們對喜歡的人更喜歡,同樣的,也會讓我們對討厭的人更討厭,這都是取決于感情上的好惡。

    “情人眼里出西施”之物理學依據——眼睛自帶“PS”

    心理學家如是說,而物理學家則給出了更直接的證據。他們研究發現,當人類看到非常喜歡的東西時,瞳孔的放大程度會高于正常情況,這時會有太多的光線投射到視網膜上,從而影響到視覺的精確性,其結果必然是造成影像含混,無法提供清晰的視覺效果,就好像是PS的效果一般。我們的眼睛會把自己喜歡的人的臉PS到滿意的程度,然后才把信息投射到大腦,而對于討厭的人,同樣會將他刻畫得更丑惡。

    “情人眼里出西施”,說的是對于同一個人而言,在評判自己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的顏值時,他的評判標準出現了差異。那么不同的人對于同一個人的顏值又是如何評判的呢?差異似乎也很大呢。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自己覺得很漂亮的人,別人經常覺得一般般,而有時自己覺得不過是路人,在別人眼里竟成了男神女神級的人物,這就是審美的差異。

    曾經有一個美國女孩將自己的素顏照片發給了各國的修圖高手,希望將她PS成他們心中的美女。結果不同國家的修圖高手們熱情地展現了他們眼中的美女的樣子,對于膚色、妝容、五官,他們都有不同的審美特點,這似乎證明了審美差異的廣泛存在。

    人類審美有差異也有共性:受基因導向

    但是我們也發現,對于外貌,人們的認知雖然有所差異,但是皮膚白皙、濃眉大眼,純紅齒白等這些特性,在絕大多數人眼中都是美的標志,可見審美是存在共同性和差異性的。

    有科學家估計,個體對臉龐的審美偏好有50%和他人一樣,有50%和他人不同。那么關于審美的這種不同的認知,科學家又是如何解釋的呢?

    有的科學家認為,人類的審美活動是受到一定基因導向的。男性擇偶時,往往偏愛身材妖嬈、年輕貌美的女子,女性擇偶時則傾向身材高大、五官立體的男子。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偏好,是因為這樣的另一半往往更健康,有更強的生育能力,可以更大可能地保障自己的基因留存下去,這被稱之為“基因的自私性”

    所謂基因的自私性,指的是它會誘導人們做出保障自身基因繁衍的行為。因此可以推論,人們的審美心理機制是人類在長期自然環境生活中進化而來的,其終極目的是人類自身基因的保存和繁衍。

    個人審美差異主要由自身經歷決定

    基因的作用下,人們產生了一些共同的審美傾向,但是正如前文所言,人與人之間的審美差異還是很大的。

    來自美國的科學家發現,人們的審美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過去的個人經歷。在這項研究中,35000網民對50個不同男性和女性的臉進行評價,并進行吸引力的打分。

    研究者通過對參與者的詳細調查,得出結論:個體審美的獨特性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經歷不同,并非基因。他們繼而對547對同卵雙胞胎和214對異卵雙胞胎進行了研究,在對200張不同面孔的吸引力評分中,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不同,而即便是擁有近100%相同DNA的同卵雙胞胎也不會被同樣的人吸引。這足以證明基因并不是審美差異的決定因素,而個人經歷往往更重要。

    文人說,你如今的眼睛里,藏著曾經走過的路和曾經愛過的人。科學家說,你走過的路,決定你會愛上什么樣的人,而我只想說,謝天謝地,審美差異確實存在,要么,矮矮胖胖的人豈不是沒有市場了呢?

    參考文獻

    應舒悅,審美活動中潛在的“基因導向”

    Laura Germine et al., Individual aesthetic preferences for faces are shaped mostly by environments, not genes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 發表于 2017-10-23 00:00
    • 閱讀 ( 71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