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洗衣服,都能感受到不同面料的差異和特點。絲綢類輕薄柔滑,棉類柔軟舒適,麻類透氣涼快……
而在目前五花八門、用途多樣的面料品類中,用植物作素材加工成布的有兩大類:棉料和麻料。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利用了植物的纖維,只不過利用的植物不同,纖維的特性和存在部位也不盡相同。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被我們用來做衣服的植物都有哪些吧!

圖片來源網絡
棉料篇
一
天然面料中,用棉纖維加工成的棉布應是利用最廣、人氣最高的了。制作棉布的原料主要來自錦葵科棉屬的幾種植物。棉屬有大約20個成員,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中國引進栽培了4種。
現代商業化種植以提供紡織面料的棉屬植物不過四種:陸地棉、海島棉、樹棉和草棉。其中,陸地棉對紡織工業的貢獻最大,占90%以上,海島棉占3%~4%,樹棉和草棉共占2%。此外,還有由四種棉相互雜交而來的品種。

棉花是棉屬果實的果皮開裂后露出的自帶長短柔毛的種子
樹棉
中國是全球棉花產量最高的國家,卻不是棉屬植物的第一故鄉。最早進入中國的棉屬植物是樹棉,原產于印度河流域,又叫亞洲棉,是人類栽培和傳播較早的一種棉。早在史前時期,印度西南部就已栽培亞洲棉,之后經印度東傳入中國、菲律賓、朝鮮及日本南部島嶼。
中國栽培樹棉的歷史悠久、分布廣、變異類型多,在更好的棉種——陸地棉,進入中華大地之前,樹棉一直是古代人民獲取棉花的最主要來源。

樹棉
陸地棉
陸地棉原產于中美洲墨西哥南部和加勒比地區及一些太平洋島嶼上。經過不斷栽培選育,陸地棉逐漸適應亞熱帶及溫帶地區的氣候條件,進而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上栽培最廣、利用最多的棉屬物種。19世紀后葉,陸地棉步入中國。可以說,陸地棉的引入,開啟了中國近代植棉業和棉紡業的新紀元。
陸地棉植株強健,生長期中長,適應性廣,結鈴性強,果大,纖維足,產量高,纖維品質好,紡織業稱其為細絨棉,是中國目前栽培的主要棉種。

陸地棉的花和果
海島棉
利用棉花織成布料的歷史,可追溯至史前時期。人們曾在墨西哥考古發現了公元前5000年的棉布碎片,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的印度河流域也出土了棉布。秘魯早在公元前大約4200年,就懂得栽培本土棉屬植物——海島棉了。
海島棉原產于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爾等地。早在歐洲入侵美洲之前,南美洲許多地方就已廣泛栽培海島棉了。19世紀末,中國從美洲引進海島棉種植,取得一定的棉紡成果。海島棉植株較陸地棉高大、健壯,果期長,較晚熟,棉花產量明顯比陸地棉低。但其纖維比陸地棉長、細且強韌,在棉屬四個種中纖維品質最優,紡織業稱其為長絨棉,最適合生產高檔棉紡織品或與化學纖維混紡。

海島棉
草棉
南北朝之后,新疆地區開始種植草棉,中國逐步自產自銷供應棉花。
草棉原產于亞洲西南部及非洲,最晚于公元6世紀步入新疆。其缺點是產量不高、纖維品質不佳,目前在中國已完全被陸地棉和海島棉取代。但它具有極早熟、耐高溫、干旱和鹽堿的優點,抵抗一些病蟲害的能力也較強,可作為種質資源用于育種。

草棉
麻料篇
二
與提供棉纖維制作棉布的幾個物種相反,麻布的原料則源于多種親緣關系疏遠的植物,這些植物的一大共同點是:韌皮纖維長而強韌,且隱藏于植物體的韌皮部中,人類便于從韌皮部提取纖維制作麻面料。

麻布
麻料的來源主要是兩種植物:苧麻和亞麻。
苧麻
苧麻,蕁麻科苧麻屬植物,又名苧麻,是一種灌木,原產于中國和東南亞。中國對苧麻的栽培應用歷史從距今6000年前就開始了。
苧麻莖的韌皮纖維有光澤、耐霉、易染色,是重要的紡織作物和優質的紙原料,并且與華夏文化傳統聯系深厚。用苧麻制成的布,古稱夏布,意即夏天用的布。這種布廣受古人喜愛,制成的各式衣服穿著挺括、光潤美觀、清爽涼快、別具風格。

苧麻
亞麻
來自亞麻科亞麻屬的亞麻,其韌皮纖維構造如棉,細長光滑,強韌耐磨,不易腐爛,呈天然黃白色,為最優良的麻布紡織原料。亞麻單纖維可長達120毫米,適用于制作高級衣物。
麻制面料有個神奇的特點,就是人摸起來感覺清涼,亞麻布更是如此。這是因為,麻類的熱力傳導性強,好比金屬讓我們感覺冰冷。亞麻布同樣質地光滑,且越洗越柔軟。不過,由于麻類的彈性很差,不容易恢復,使得麻布被折疊后常常出現難以消退的褶皺。

亞麻韌皮纖維細長光滑、強韌耐磨、不易腐爛,為最優良的麻布紡織原料
原來,被我們用來做衣服的植物都是這些,小伙伴們都了解了嗎?對我們人類來說,植物的作用真的很大呢。
撰文 / 陳瑩婷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9月刊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