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移動支付上美國科技巨頭們在全球全面輸給中國情況下,作為互聯網、電商等現代IT技術發源地的美國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一定會尋找機會伺機反撲。
敢于豪言:在目前格局下,中國移動支付絕對在世界居于壓倒性優勢。今年以來特別是國慶中秋雙節期間,在海外已經領略了中國移動支付國際化的步伐。2016年底在歐洲,在美國,在日本,支付寶還只能僅僅使用在機場退稅窗口,也就半年多時間支付寶、微信支付在歐美日可以在商場購物支付、租房支付、住酒店支付等場景下使用。就在10月上旬,一位去日本的朋友發來信息說,太方便了,許多吃住行用都可以使用支付寶付款了。
在這里有必要批評一個酸葡萄心理的謬論:美國習慣使用銀行卡支付,主要是銀行卡安全放心。言外之意是移動掃描二維碼支付不安全。這其實是個偽問題。包括前幾年央行、銀聯、大型銀行合伙以掃描二維碼有安全隱患為名叫停線下掃描二維碼支付,后來掃描二維碼支付暗地里悄悄鋪開了,結果幾乎沒有發生安全問題。時間已經證明,掃描二維碼支付方式在安全性上沒有問題。監管部門之所以試圖叫停打壓,一是不懂,二是特殊利益集團裹挾。
作為科技實力最強大的美國,是絕對不甘心在移動支付上輸給中國的。早就開始采取行動來追趕中國了。蘋果公司在中國與銀聯、幾十家商業銀行合作推出移動支付系統,試圖在中國大陸與支付寶、微信一爭高下。但最少從目前看是一敗涂地的。支付寶與微信兩家穩居中國移動支付93%的市場份額。
互聯網支付包括移動支付在技術上都沒有多大問題,特別是技術基礎雄厚的美國根本不在話下。關鍵在于,移動支付與各種互聯網業態一樣屬于規模經濟,先入為主很重要,客戶使用習慣很重要。中國13億人口,推廣移動支付具有天然優勢,但是一旦被先入為主的企業占領市場,就很難攻克堡壘。
可以這樣說,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內外科技公司想在中國大陸從支付寶、微信中奪取移動支付客戶已經非常之難了。同時,就包括歐美日發達體市場,一旦被支付寶、微信占領市場,其想奪回也非常難。這不,日本幾十家商業銀行聯合準備推出虛擬貨幣以應對支付寶沖擊,但前景堪憂。
不甘心“失敗”的美國科技巨頭把眼睛盯住了世界第二大人口的印度市場。
新華社報道說,美國創投研究機構CB風險投資公司近日發布報告,稱美國企業谷歌、亞馬遜和“臉書”等科技巨頭2017年先后進軍印度移動支付市場,并與先進入者的中國大陸企業阿里巴巴展開正面競爭。到目前為止,這些公司紛紛推出自家支付系統或投資本土支付平臺來應戰。
印度目前在推行移動支付上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千載難逢的機會。自印度2016年實施“廢鈔令”以來,市場普遍認為,由于市面上流通的大鈔變少,改用手機電子錢包、銀行卡支付的民眾變多,無形中推動了印度移動支付的發展。印度政府在金融科技領域做出許多努力,除了發給多家金融機構支付牌照外,也推出“統一支付”系統,讓擁有銀行賬戶者之間可進行轉賬。
印度移動支付市場潛力巨大,蛋糕不小。普華永道預測,2016年印度移動支付市場規模為500億美元,到了2020年將進一步成長至5000億美元。相比其他市場,印度顯然有足夠的市場空間供所有支付平臺共存。
目前美國科技巨頭已經進入“實戰”階段。谷歌2017年9月進軍印度移動支付市場,推出同時支持安卓和iOS系統的移動支付應用Tez,與印度國家銀行、住房開發金融公司銀行、印度工業信貸投資銀行等幾家大型銀行,以及大量店家共同合作。Tez上線至今,據悉已成功被PayU等當地支付網營運商和交通預訂服務redBus等網站采用。
“臉書”、亞馬遜則早先一步,前者旗下通訊軟體WhatsAPP進軍印度的電子支付市場;后者則在7月推出半封閉式電子錢包,不僅支持線上支付,還擁有儲蓄、支付功能。亞馬遜的電子錢包除了能夠在亞馬遜印度網站使用外,民眾還可在特定的線下咖啡連鎖店和快餐店使用。
美國科技巨頭可謂磨刀霍霍向牛羊。但是,請不要忘記,聰明的馬云早就布局印度移動支付了。前印度三大移動支付平臺分別為Paytm、Freecharge和Mobikwik。其中,有“印度支付寶”之稱的Paytm,背后金主有大陸支付巨頭阿里巴巴跟日本軟銀集團。目前Paytm擁有超過2.25億個客戶。
對于剛剛起步的印度移動支付,阿里巴巴入股公司已經占到2億多客戶,規模經濟與先入為主效應已經顯現了。
美國科技巨頭試圖從印度突破逆襲移動支付,看來困難仍然不小。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