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講一個笑話:
有兩個造假鈔的不小心造出面值7元的假鈔,決定拿到偏遠山區花掉。然而當他們拿一張 7元買了兩根2元的糖葫蘆后,他們哭了,農民找了他們一張3塊的。
笑話聽完了,問題也來了,為什么人民幣沒有面值3元的呢?
古今中外在錢幣面額上使用得最多的是1、2、5、10這四個數字。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在確定錢幣面額等次時,最高面額與其他各種面額是整倍數的關系。
貨幣面值是依據數學的組合原理來設計的,在1到10里,有“重要數”和“非重要數”之分,1、2、5、10就是“重要數”,用這幾個數能以最少的加減運算得到另外一些數,如1+2=3,2+2=4,1+5=6,2+5=7,10-2=8,10-1=9。
其余的就是“非重要數”,而如果將四個“重要數”中的任一個數用“非重要數”代替,那就會出現有的數要兩次以上相加、減才能得到,這樣就比較繁瑣,尤其是對于大多數算數不太好的人來說,日常使用不太方便。

舉個例子,現在利用1、2、5元的紙幣,可以在三張之內組成1~9元的數字:
1=1 (1張)
2=2 (1張)
3=1+2 (2張)
4=2+2 (2張)
5=5 (1張)
6=1+5 (2張)
7=2+5 (2張)
8=1+2+5(3張)
9=2+2+5(3張)
假設這個時候我們再多加一張3元的紙幣,1~9元的組成基本沒變,節省不了多少紙幣:
1=1 (1張)
2=2 (1張)
3=3 (1張)
4=2+2 (2張)
5=5 (1張)
6=1+5 (2張)
7=2+5 (2張)
8=3+5 (2張)
9=2+2+5(3張)
你看,忙活了半天,只省了兩張鈔票,而為了多印一種3元幣,花費的制造、流通的成本就海了去了。所以,實際應用中,1、2、5、10元面值的貨幣就能以足夠多的方式組成1~9的所有數,找零完全沒問題。以其10倍發行的20、50、100元等大面值貨幣的組合,就更加方便了我們的現金使用。
不過這并不代表著“3塊錢”不存在,比方說我們國家歷史上確實發行過3元面額的人民幣,但僅存在了九年時間。作為收藏品,這張鈔票在今天值9000元。那么為什么我們國家會出現3元面額的貨幣呢?
其實這種3元幣于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當時我們國家采取的是向蘇聯全面學習的方針,城市排水設施標準、檔案管理辦法都是跟老大哥學的。事實證明,俄國人在這類事情上真的智商余額不足。
當時蘇聯的盧布常用3的面額,我國也借鑒了盧布的面額體系。所以這個3元幣還有一個文雅的名字,叫“蘇三幣”。

此外,當時的第二套人民幣本來設計的是最高面額為100元,但為了預防逃到臺灣的國民黨大批量造假,就把人民幣的最高面額限制在10元。
后來蘇聯人不光智商余額不足,人品余額也不足,中蘇關系破裂,蘇方利用手中的印版繼續印刷“蘇三幣”,并通過新疆和東北邊境投放到我國境內,擾亂我國金融秩序。
為了反擊蘇聯的陰謀,1964年,我國決定停止使用“蘇三幣”,并限期一個月內到銀行兌換成其他面額,一律回收銷毀,過期未收兌的一律作廢。“蘇三幣”就這樣短暫地在歷史上走了一遭,成為現在“物以稀為貴”的罕見收藏品。
“蘇三幣”雖然短命,但實際上我國貨幣面額使用3這個數字有著悠久的歷史。西漢武帝時就鑄造過名曰“三銖”的銅錢。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以3作為面額的貨幣了。以后歷代都出現過“3”、“30”、“300”等面額的各種貨幣。

那么其他面額,如4、6、7、8、9在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呢?
漢武帝的爺爺漢文帝則鑄造了“四銖”銅錢,而4作為面額也在我國歷史上多次使用過。

6也沒閑著。篡漢的王莽建立新朝,鑄造的布貨十品中的“中布六百”,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以6為面額的貨幣。

南朝陳宣帝時也偶爾鑄過“太貨六銖”銅錢,以后歷代極少在錢幣上使用這個數字。

不過解放前的國民黨新疆省銀行最后放了個大招,他們發行了面額6000萬元和60億元紙幣。

7、8出現在錢幣上極為罕見,而9在我國歷史上冠以這個數字的錢幣更是僅有一種,即王莽布貨十品中的“次布九百”布幣。
在國外,6、7、8、9這四個數字也很少使用在錢幣上。不過他們還有一些更奇怪的幣值。比如印度、羅馬尼亞等也使用過3元的錢幣,前蘇聯和羅馬尼亞的鈔票中有15元的面額。美國還有25美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