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2月10日,在挪威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里,召開了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由于上一年,也就是1926年,諾獎委員會沒有評選出合適的獲獎者,按照諾貝爾獎的規定,1926年的獲獎資格可以被保留一年。在全世界的矚目下,這個被拖延一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給了丹麥科學家約翰尼斯·菲比格(JohannesFibiger)。

約翰尼斯·菲比格獲獎時的照片(wikipedia)
這個獎勵對于菲比格來說是一個莫大的安慰,因為那個時候,60歲的他正飽受結腸癌的折磨,還患有嚴重的心臟疾病。在獲獎的一個月后,他就與世長辭了。
然而,這個榮譽后來被證實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史上最大的錯誤。諾獎委員會有時候會因為對獲獎人的選擇不夠全面、公正而引起糾紛,比如遺漏了某個有貢獻的人,或者將沒有太大貢獻的人也算進了獲獎名單,但這些其實都只是“榮譽”層面的爭議。而1926年的這個獎項,則完全頒發給了錯誤的研究、錯誤的結論。
約翰尼斯·菲比格當年獲獎的理由是什么呢?他當時被稱為癌癥研究的世界第一人。20世紀初,人們對癌癥的認識非常有限,無數科學家投身研究,希望能夠找出癌癥發生的病因。有人認為癌癥完全是身體內部出了問題導致的,有人認為,外界因素也可以導致癌癥。
菲比格支持“外界因素引起癌癥”的說法。1907-1913年間,菲比格正擔任哥本哈根大學病理解剖學研究所的主任,他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寄生蟲,并發現,帶有這種寄生蟲的小白鼠會發生胃癌,還轉移到了淋巴結和肺部。于是,他便得出了“寄生蟲導致癌癥”的結論,并將這種寄生蟲直接命名為“螺旋體癌蟲”。

菲比格發現的“螺旋體癌蟲”,現在已經被依照物種分類改名為neoplasticum筒線蟲(wikipedia)
不久之后,日本也傳來了支持“外部因素引起癌癥”的好消息:東京帝國大學的教授山極勝三郎,通過煤焦油在兔子身上誘導出了皮膚癌。他的思路來源于對煙囪清掃工人的觀察:他很早就發現,接觸煤焦油的清潔工罹患皮膚癌的概率較高。這兩個研究轟動一時,人們終于意識到癌癥有可能是外界刺激導致的。同時,它們也為癌癥的研究提供了更開闊的思路。

山極勝三郎(Wikipedia)
所以,1927年12月10日,菲比格獲獎并不令人意外。然而,也有人發出質疑,認為山極勝三郎也應該和菲比格平分這個殊榮,因為他們的工作領域相同,獨立得出成果的時間又相近。這個質疑并非毫無道理:在1925年、1926年甚至之后的1928年,乃至山極勝三郎逝世后的1936年,他被四度提名,但都抱憾而歸。亞洲科學家被諾獎遺忘早有先例,1901年第一屆的諾貝爾獎就遺忘了北里柴三郎,因此有人認為,這是諾獎委員會種族歧視的表現。
這次頒獎的爭議眼看著就要被淡忘的時候,事態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轉折。
1952年,兩位美國科學家在重復菲比格的實驗時發現,他的研究根本就是錯的。菲比格養的小白鼠之所以會罹患胃癌,不是因為寄生蟲,而是因為嚴重缺乏維生素A。人們重新檢測了菲比格當年留下來的腫瘤標本,也驗證了這樣的說法。
如今,大英百科全書介紹的“諾貝爾獎癌癥研究”中已經刪除了所有菲比格研究的資料,只提到山極的研究成果。如果仔細追溯就會發現,當年癌癥研究的創始人,其實只有山極勝三郎一個。1966年,原諾獎委員會的評委海森(FolkeHenschen)聲稱當年他“強力主張山極博士獲獎,但不幸力量不足”,無法說服所有評委。
這是諾貝爾獎史上最糟糕的錯誤之一,而且這么多年了,諾貝爾獎委員會沿襲一貫“覆水難收”的風格,并未收回頒獎,也從未認錯。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真相大白的時候,兩位牽涉到的科學家早已逝世,而當年的大部分評委也已經不在人世了。在追求真理的路上,犯錯并不可怕,但諾貝爾獎對于既往錯誤拒不承認的態度,就顯得與它的科學精神頗為不符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