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國家體育總局推出相關文件,要求武術從業人員和習武人員應當樹立正確的武術觀,武術從業人員不得私下約架。這一禁令,自然讓大家想到前段時間,網絡上著名的幾次約架。比如“幻想某先生”和“老蠻某某”的冷兵器格斗,以及更早之前的“徐某冬”與“雷某太極”所引發的一系列風波。本文并不想對這些“約架”的過程與結果進行評論。只是從技術角度說說練家子跟普通人,或者說專業武術人士與業余愛好者到底有多大差距。

在格斗領域,有不少人認為雙拳難敵四手,就算職業選手也架不住人多。也有不少人認為技巧才是最重要的,學一門最火最流行的格斗技術自然就能打贏其他人。還有不少人認為徒手再厲害也打不過持械的,拿把匕首也能打贏世界拳王。這些觀點其實也都沒什么錯,人多必然有人多的優勢,一門好的技術自然也有其優勢,持械當然也有很大優勢。但是這些優勢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格斗領域,最重要的實際上是訓練。

實際上,在格斗中,無論什么樣的優勢都難以抵消訓練程度上的巨大差異。一個沒受過射擊訓練的人,即便拿把手槍也很容易因為后坐力,而導致不但沒有打中目標反而傷到自己。而無論學的什么格斗技巧,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是練著玩的票友,甚至不一定能打得過一個天天干體力活的農民工或經常街頭打斗的小流氓。
所以在實際情況中,有的時候不用真的去打一場,只要看看雙方的訓練強度進行比較就能知道打起來誰贏面更大了。但是訓練也分很多內容,體能訓練,力量訓練,擊打訓練,陪練喂招,對抗訓練等等。沒有經過系統性的訓練只是自己悶頭按自己的想象去練,很可能功夫沒練出來,反倒把自己練出一身運動傷害。

可能很多人完全不了解職業選手究竟有多大的破壞力,美國人曾經拍過一個紀錄片來測試職業搏擊選手的能力。職業拳擊冠軍一記重拳打出了450公斤的力量。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經過測算,把一個60kg的成年人按照30°的出射角打飛1m,作用在他身上的力應該在500-700N之間。但是一個體重65kg的普通人經過一定的訓練,一拳打出200kg左右的力量并不難以做到,粗略的換算一下大概也是近2000N的力。當然,格斗不是物理題,在具體打擊中并不是以把人打飛為標準。事實上格斗角度來說,被打的人如果飛出去,動能就被消耗掉了,能量都用于克服自重做位移了。真正殺傷力需要的是對方不動,但是動能全部做用于人體上,破壞人體結構。

職業拳手能一拳打出這么大的力量顯然不是僅靠胳膊的力量。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力從地起,這點在現代搏擊中一樣通用。拳擊也是首先蹬地發力,蹬地用的是小腿肌肉帶動腳踝,然后大腿肌肉帶動膝蓋,然后擰腰用到腰部肌肉,擺肩用到背肌,然后三頭肌帶動小臂,小臂肌肉穩定手腕,力量集中在拳頭上擊中對手頭部。這中間蹬地首先還帶動了身體的位移,能加上體重的沖力進去,這才能打出如此大力量的一拳出來。而這些都是需要長期訓練才能實際做到。沒有經過系統練習的人根本做不到蹬地的力量傳導集中在拳上打出去。他們未經過鍛煉的肌肉也不足以支撐這樣大力的一拳擊打的反作用力。所以拳擊也好,散打也好,一開始學習的時候,至少一個月內是不允許打沙袋的。容易傷到自己的手。

職業拳手不僅做力量訓練、擊打訓練,還有專門陪練進行打靶練習,這種訓練主要是練習攻擊和躲閃的熟練度,拿靶的陪練會引導拳手攻擊,并慢速還擊來引導拳手進行躲閃。依靠這種比較慢速的模擬練習來養成良好的攻擊和躲閃的意識。如果說力量訓練、擊打訓練,乃至對抗訓練私下還可以練習的話,這種陪練拿靶的打靶練習就只能由專業的拳館才能進行練習。最普通的靶師可能一小時薪水只有幾十元,但最頂級的靶師一小時的薪水可以達到數千元。

訓練成果如何在實戰中發揮出來,就需要跟其他人打對抗練習才能切實的轉化為實際的戰斗力,去練習出招時機的把握,移動中的距離感,防守和躲閃的時機,以及抗擊打能力。在練習后肌肉如何快速恢復,訓練計劃如何制訂和調整,把不足的地方加強訓練,以及飲食營養的配比這些,都是有專人來進行制訂的。一名職業拳手需要有教練、靶師、陪練,甚至按摩師和營養師來幫助訓練。而且可以心無旁騖,只需要琢磨怎么才能打得更好,有這么多的資源來進行訓練,根本不是尋常幾個沒有訓練過的普通人能打贏的,那幾個人的人數還沒輔助拳手訓練的人多。這種資源的傾斜也不是練習什么技巧可以彌補的。拳手專業級的反應速度也不是尋常沒經過嚴格訓練的人拿個簡陋武器就能擊中對方的。

所以在網上很多視頻中,現代搏擊的職業選手跟傳統武術的業余選手切磋,大多是練習傳統武術的業余選手敗北而告終。但實際上并不是傳統武術的技巧和訓練方法不對。實際上傳統武術也有完整的訓練體系,從入門站樁練習姿勢和體能開始,到打單招來練習出招的條件反射,到師傅帶徒弟拆單招練習攻擊和躲閃的熟練度,再到同門師兄弟打對抗練習,然后師傅還要帶出去與其他流派進行交流對抗,去見識其他流派的格斗風格。到最后才能出師。期間弟子練習受傷,師傅還要幫助按摩治傷,還要管飯,營養也得跟上。其實跟現代搏擊的訓練體系并無根本上的區別。只是由于現在傳統武術沒有職業對抗賽事,現在治安也很好,對于防身需求也并不大,反倒是打傷人需要擔負法律責任,所以傳統武術練習者普遍缺乏拆招練習和對抗練習。也正因為沒有職業的對抗賽事,傳統武術練習者并不能靠練習傳統武術對抗來養活自己。他們還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工作、去養家糊口。在這種資源的差距下,業余的傳統武術練習者難以擊敗職業的現代搏擊選手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

如同前文所說,受到過訓練的業余選手出拳打出200公斤的力量并不難做到,但是從未受過訓練的人出拳,一般連100公斤都難以打出,更不用說攻擊和防守意識以及技巧的差距。所以即便是業余的傳統武術練習者,僅僅防身自保,打贏幾名未受過格斗訓練的對手并不稀奇。而非網上從未練習過格斗的吃瓜群眾所想的那么弱。




在訓練資源接近的情況下,就要看天賦和努力程度了。筆者與練習拳擊的票友進行對抗切磋,采用拳擊規則,不許用腳、膝、肘以及摔投技與關節技。戴頭盔、拳擊手套,連分指拳套都不許用。這對傳統武術的技法限制很大,筆者甚至覺得難以用出什么招式,但一樣隔著厚厚的拳擊手套和頭盔數次KO對手,甚至于筆者都沒挨到過有效打擊。這顯然不能說是筆者所練的傳統武術比拳擊厲害。只是因為筆者的訓練時間比對方更長而已。現代搏擊的擂臺格斗技術一樣也有它自身的局限,在復雜環境下遭遇突發事件一樣很難適應,比如巴西奧運期間,柔道獎牌獲得者被街上小偷打成熊貓眼。

總之,沒有能適應所有情況的格斗技。更不用說學現代搏擊的人中真成為職業運動員去打比賽的又有多少?千里挑一都不夸張吧?對筆者來說,受限于年齡、場地、教練等等客觀條件,去打比賽當職業選手不太現實,比起去當職業選手,復雜地面環境下的對抗來說現實防身的意義更大。畢竟這世界上并非只有擂臺比賽才算實戰。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