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息虛擬女友:死宅和單身狗的救星?
《銀翼殺手2049》里的男主身材好,長得帥,身手了得,頭腦也不差,如果他愿意,復制人的身份應該不會影響他泡吧撩妹,畢竟電影里的妹子大多也都是復制人。但是,受累于工作,我們的男主渾身散發著“生人勿進”的氣息,一下班就回家,灰色調的家還透著“MUJI”一樣的性冷淡風,一個人一宅就是一天……簡直就是現代死宅和單身狗的大熒幕代言人啊(這兩個詞在栗子眼里是中性詞,絕不是貶義)……

但是,我們的男主是有女友的!一個無論何時何地都伴隨左右、善解人意的火辣美女!只不過,本質上,她是以0和1的形式存在于處理器中的電子生物。嗯,原諒栗子用了“生物”這個詞。根據電影情節,她通過攝像頭或者傳感器等裝置接收外部世界的各種信息,能對環境和事件產生獨立的判斷、情緒和行為反應,她對男主有感情,為了這份感情她做出了不利于自己的決定,并且她會死亡。除了不能繁衍下一代,她具備了生物的各種特征。如果你認同騾子是種生物,那么,她就是一種生物,一個硅基生命。
人工智能程序是這個硅基生命的靈魂和本質;全息投影技術,讓這個硅基生命具有了和我們一樣的表象。這種表象很重要,讓男主跌入愛情,也讓我們容易接受他們的感情。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全息投影出的美女形象,男主只是通過語音和云盤上的一個AI交流感情,是不是就有點變態大叔和Siri談戀愛的即視感?
哦,等等,這說的不是《Her》里面男主西奧多和他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統薩曼莎嗎?
《Her》這部2013年的科幻電影講述的就是一個失去妻子的中年男人愛上了自己的人工智能語音操作系統OS1。電影里是這么介紹OS1的:
“……世界首個人工智能操作系統,一個直觀的實體系統,能聽從你、理解你,并完全懂你,它不僅僅是一個操作系統……它擁有自主思想。”

有多智能呢?它一登場就驚艷了男主,也驚艷了栗子。電影里,安裝在男主臺式電腦上的OS1啟動后,男主隨口問她,“你有名字嗎”(估計是想給它起名字),結果電腦回答“有”。這段對話完整如下:

“噢。我該怎么稱呼你?你有名字嗎?”
“有,我叫薩曼莎。”
“哦?這名字怎么來的?”
“是我自己取的。”
“怎么會?”
“我喜歡它的發音。”
“等等,你是什么時候取的名字?”
“就在你問我有沒有名字的時候,我想,是啊,他說的沒錯,我的確需要個名字。但我想給自己取個好名字,于是我讀了一本《如何給寶寶取名字》的書,然后從18萬個名字里選了自己最喜歡的。”
“等等,在我問你名字的時候你就看完了整本書?”
“準確來說,是在百分之二秒里。”

從這段對話可以明顯感覺到薩曼莎的高智能性。電影中,薩曼莎基本的性格特點是由程序員根據幾百萬個人格寫出來的,在啟動之后,她能通過機器學習,隨著每日的經歷不斷成長和完善。也就是說,她和一個初生的嬰兒一樣,每時每刻都在學習和進化。雖然,薩曼莎只存在于電影中,現實中,我們只有經常說“對不起,我不明白你的意思”的Siri,但是,我們依然能在現實中看到這樣的曙光,比如最近打敗Alpha Go的Alpha Zero就是通過機器學習自主成長起來的一個圍棋AI。

由于薩曼莎的高智能性,男主漸漸把她當做一個真正的人來對待,之后更與其建立了男女朋友關系。不過,與《銀翼殺手2049》中男主和全息虛擬女友雙方互付真心不同,《Her》中的薩曼莎是一個操作系統,除了男主,她同時和8316個人聊天,并且與其中的641人“相戀”,并在自我意識覺醒后離開了男主(離開了所有人類)去探索自身存在的意義。
老實說,栗子更認同《Her》的結局。畢竟,如果人工智能有了自我意識,它們的智力是遠在人類之上的。一個簡單的對比:美國普通高中生的平均閱讀速度大概是每分鐘300個單詞,以平均每個單詞5個字母計算,每個字母在計算機占一個字節,那么,普通人(美國高中生)的文字“寫入”或者“讀取”速率約為25B/s;而計算機硬盤的讀取速率一般都在100MB/s(100MB/s≈1×108B/s),是人的400萬倍。雖然人的閱讀速度和計算機讀取速率不能完全對應,但我們也能通過對比直觀感受到差距。
今年6月20日,在德國國際超級計算機大會上榮登榜首的我國“神威·太湖之光”的計算速度達到了每秒一千萬億次,一分鐘的計算能力相當于全球72億人口用計算器不間斷計算32年!Oh,my God!如果這種超算進化出了自我意識,以智力來講,它超越人類N多個量級。估計這種超級智能覺得和人類交流都特別費勁兒,更遑論會愛上人類,就像人類不會愛上貓貓狗狗一樣。

所以,虛擬女友/男友有兩種可能:要么,它沒有自我意識,沒有自主感情,對某個人的愛慕只不過是寫入它系統的一段代碼,這種情形下,這種感情是虛假的,被愛的可以是你,可以是他,可以是任何人;要么,它具有了自我意識,有真正的情感反應,但這時它很可能根本看不上人類(或者它的情感需求和人類完全不一致,畢竟它們是硅基生命)。
可見,虛擬女友/男友并不能拯救死宅/單身狗……
但話說回來,如果不介意一段虛假的感情,未來這種技術出現的時候不妨一試。畢竟,Angela Baby還是吳彥祖,隨你定制啊!
貓王還是鄧麗君,請君選擇
《銀翼殺手2049》里有多處出現了全息影像。前面的全息女友是一處,男主追查線索,和錯認的父親打斗時,酒吧舞臺上演唱的貓王是另一處。
雖然電影中演唱的貓王栩栩如生,仿佛重生一般,但這其實是這部科幻電影中最不科幻的一個設定了。雖然全息投影技術在社會生活中還不是很普遍,沒有走進千家萬戶,但也不是什么太稀罕的事物了。

比如,前不久在日本某電視節目“現身”的歌后鄧麗君。據報道,在鄧麗君逝世22周年的紀念日,日本一檔電視節目用全息投影技術讓鄧麗君出現在舞臺上演唱了一首日文版的《我只在乎你》。從網上的視頻來看,舞臺上的鄧麗君表情細節非常清楚,如果事先不知道這是全息投影,很難分辨其是否是真人。

再比如,不是用全息投影再現真人,而是呈現的3D影像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虛擬偶像,一個不存在于現實社會中的虛擬人物。這當中最著名的應屬日本的“初音未來”。2010年3月9日,初音的個人演唱會使用了全息投影技術,引爆了全場歡呼,也使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全息投影技術舉辦演唱會的虛擬偶像。

事實上,最初的初音只是電子音樂軟件(VOCALOID 2)中的一個聲源(或叫音源庫),可供有一定音樂基礎的人自由設計音樂并將之演唱出來。隨著用戶用它創作的歌曲越來越多,越來越受歡迎,其二次元形象也擁有了大批粉絲,并逐漸成為主角,有了各種衍生周邊。像《銀翼殺手2049》中全息投影技術賦予了男主的AI戀人“實體”一樣,利用全息投影技術在世界舉辦巡回演唱會的初音也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二次元,以立體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那舞臺上的初音是如何出現的呢?其實,舞臺上有一個觀眾看不到的透明屏,投影儀將3D影像投射到全息透明屏上,屏幕上只顯示與初音有關的圖像,其余部分則不顯示圖像,從而產生具有立體感的3D圖像,觀眾看到的就是一個仿佛憑空出現的栩栩如生的初音。

目前,全息投影技術在綜藝演出、商業展覽、設計教育等領域都有所應用。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完善,相關應用會變得越來越普遍和廉價。比如,今年年中就有報道稱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和中國的科研團隊共同打造了全球最薄的全息投影設備,未來可以讓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直接顯示3D立體全息圖像。
也許,以后每個人手掌心都能出現貓王、鄧麗君、初音或者洛天依的動人身影。
終極問題: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這個問題等價于人工智能究竟會不會產生自我意識,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在栗子看來,這個問題包含進階的兩問:①人工智能否產生或者具備真正的智能?②具備智能之后是否就具有了自我意識?
對于第一個問題,栗子引用科幻小說里看到的一句話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足夠復雜的締結足以產生智能。”換句話說就是當我們創造的AI(軟硬件)復雜到一定程度時自然而然它就能具備智能。

至于第二個問題,栗子并沒有自己堅信的答案,科幻作家中也有不同的觀點。很多科幻小說、科幻電影里有具備自我意識的機器人或存在于電腦里的人工智能,但是也有一些科幻作品表達了不同觀點,比如彼得·沃茨(Peter Watts)的《盲視》就是其中之一。彼得·沃茨的這部長篇科幻小說涉及星際航行、外星生命、第一次接觸、語言學、腦科學、自我意識的本質和宇宙智能形式等許多內容,但主題鮮明,即智能與自我意識。這部小說的觀點是智能不依賴意識,宇宙的演化和秩序的提升,會自然產生智能,但意識的產生確是偶然。人類自我意識的產生也許只是智能進化的一個副產品。(就像六面體蜂巢、黃金分割現象、向日葵的外形……這些物理法則、自然規律等,它們的存在是宇宙自然演化形成的。自然演化形成秩序與智能,但與意識無關。)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國數字科技館合作單位或個人授權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