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路諾貝爾系列:挖掘歷屆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得主的經歷,為大家展示1901年至今醫學界絢麗多姿、波瀾起伏的科學畫卷,見證現代醫學每一次改變人類歷史的進步。
192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夏爾?尼科勒(CharlesNicolle)是一位法國微生物學家。1909年夏天,他發現并證明了斑疹傷寒的傳播途徑,不僅對傳染病學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還挽救了無數生命。尼科勒的人生故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天之驕子型,他的事業曾經飽受挫折,還差點在英年因斑疹傷寒死在異國他鄉的監獄里。

夏爾?尼科勒(Wikipedia)
運氣不佳的年輕人
1866年9月21日,尼科勒出生在法國的魯昂市。他從小便產生了對古典文學、歷史和藝術、的興趣,并曾經打算將它們作為一生職業的追求。然而,這些興趣最終屈從于來自父親的厚望。尼科勒的爸爸是當地醫院的一個醫生,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讓自己的孩子也成為醫生、醫學家。
雖然沒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人生的職業方向,但是尼科勒依然在學業上表現出色。19歲那年,尼科勒考上了魯昂醫學院,三年的學習后,他前往巴黎最頂尖的巴斯德研究所接受進一步的教育,并于27歲那年獲得了醫學學位。
完成學業之后,尼科勒依著父親的心愿回到家鄉,并在母校醫學院擔任醫師和藥劑師。他的未來似乎一片光明、令人艷羨,然而,尼科勒在這里工作的八年,或許是他人生以來最艱苦的八年。他在巴黎學習到的關于細菌的現代知識并不被守舊的同事和上級所承認,人們都將他當作異類排擠,因此他不僅交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還得不到任何重視、升職無望;一場意外事故讓他喪失了部分聽力,因此他不能再準確地使用聽診器。科研、臨床兩個方向的道路都被牢牢堵死了。

位于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現貌(網絡圖)
一個冒險的決定
科研和臨床的雙重打擊,讓尼科勒備受煎熬,但他還是咬著牙關在這個看不到希望的職位上苦苦熬了八年。他之所以這樣熬著,主要原因是為了自己的小家庭,為了隨他一起回到魯昂定居的妻子和兩個相繼出生的孩子。
27歲到35歲,一個科學家最珍貴、最有生產力的歲月彈指一揮間。或許對于旁人來說,尼科勒已經足夠幸福幸運,但他卻深深感到了青春和壯志白白荒廢的無力感。這就是為什么在接近中年、已經拖家帶口的這個歲數,他開始像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一樣,開始試著尋覓新的機遇。
1901年,巴斯德研究所的突尼斯分所騰出了一個主管的職位。這是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它雖然隸屬最優秀的巴斯德研究所,但是位處混亂、疾病肆虐的北非,很少有功成名就的科學家愿意到這里就職。
當然,即使是這么尷尬的職位,尼科勒也沒有什么挑挑揀揀的底氣。事實上,毫無名氣的尼科勒并不是這個空缺職位的第一人選,當時突尼斯巴斯德研究所的負責人看中的人是尼科勒的哥哥莫里斯。莫里斯比尼科勒大四歲,同樣子承父業走上了醫學道路,是一個精通醫學實驗的科學家。不過,莫里斯并不愿意背井離鄉跑到貧窮的北非去,于是尼科勒“撿漏”成功、最終被錄用了。
1902年,36歲的尼科勒收拾好行裝,帶著結婚7年的妻子和兩個幼小的孩子奔赴突尼斯。這是一個讓人很難理解的決定。北非是研究傳染病的好去處:肺結核、猩紅熱、斑疹傷寒、利什曼病、瘧疾……應有盡有,因此,也極其危險。尼科勒拋棄一切、穿過地中海踏上這片陌生的大洲時,他對自己的未來一無所知。但他不僅只有迷茫,他還有一股毫無理由的、近乎天真的樂觀沖勁。

突尼斯的位置(Google Map)
與死神擦肩而過
來到突尼斯,尼科勒的主要任務當然是研究傳染病,而流行性斑疹傷寒便是他最重要的研究任務。
斑疹傷寒是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疾病,而且來勢迅猛,病人會在很快出現畏寒、發熱、口吃和全身疼痛的癥狀,第五六天時,身體會出現斑點狀的皮疹,很多人因毒血癥休克而死,死亡率有時候可以高達40%。

斑疹傷寒病人身上的皮疹(Wikipedia)
在19世紀末中后期,流行性斑疹傷寒就已經是著名的病魔。與一般的傳染病不同,它主要發生在寒冷的冬季,而且受害的,往往是士兵或囚犯,因此也曾經被稱為“戰爭傷寒”和“監獄傷寒”。同時它也常爆發于饑荒、自然災害后。總而言之,流行性斑疹傷寒一直與貧困和骯臟形影不離。
當時的人幾乎對流行性斑疹傷寒一無所知,既不知道病原體是什么,也不知道它是怎么傳播的。在尼科勒抵達突尼斯的時候,它正在人滿為患的收容所和帳篷村內流行,病情甚至蔓延到了大部分衛生系統里的醫護人員。農村地區的大部分醫生都感染了斑疹傷寒,全國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因此喪生。
1903年初,剛剛抵達突尼斯沒多久,尼科勒便差點也死在病魔手中:一天晚上,他原本計劃要去監獄調查那里發生的疫情,但由于有別的事務耽誤,他最終沒有去。他另外兩個去了并在監獄過夜的同事不久后都因感染斑疹傷寒而逝世。

20世紀初,簡陋工作環境下的尼科勒(Wikimedia)
在人間地獄尋找答案
病魔和死神的陰霾籠罩著整個國度,尼科勒完全可以離開這個人間地獄返回安全的法國,但他沒有走,而是留下繼續研究,一留就是一輩子。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這種可怕的疾病,尼科勒經常蹲守在一家本地醫院的入口和等待室。這是一家專門服務窮人的廉價醫院,門口常常堆積著那些還沒進門便倒下的傷寒病人的尸體。
尼科勒觀察到,傷寒患者在進入候診區時,還會將疾病傳染給他人,但一旦他們清潔沐浴并換上醫院的病號服后,他們就失去了傳染性。他們可以進入那些非傳染病的普通病房,而不給他人帶來危險。另外,尼科勒也調查到,那些負責幫助病人更換服裝的人也有被傳染的風險。于是,尼科勒意識到,病人的衣服上,可能就存在著病原體的載體。最終,他鎖定了最大的嫌疑者:窮人衣服上的虱子。

放大的虱子(Wikipedia)
揪出罪魁禍首
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他利用獼猴進行了實驗。首先通過注射病人血液的方法,令一只獼猴成為“傷寒獼猴”,之后,尼科勒找來了29只虱子,讓它們叮咬這只病獼猴,然后再將虱子投放到別的健康獼猴身上。最終,所有獼猴都開始生病了。僅僅是如此簡單的實驗,卻解開了當時最可怕的謎團之一。
之后他多次重復實驗,試圖排除所有干擾因素,最終證明了虱子就是斑疹傷寒的攜帶者和媒介。1909年9月,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寄給了法國科學院,很快就引起了轟動。

尼科勒擔任突尼斯巴斯德研究所主任直至逝世(Alchetron)
1928年,尼科勒獲得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對付斑疹傷寒沒有任何疫苗,唯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保持衛生、杜絕虱子以切斷傳播途徑。在尼科勒做出重大發現之前,斑疹傷寒每年殺死幾百萬人,而尼科勒之后,斑疹傷寒的發病率呈現出斷崖式的暴跌,如今只是一種罕見的疾病。1936年2月28日,70歲的尼科勒在這個自己奉獻了后半輩子的異國他鄉逝世。
美國微生物學家漢斯?金瑟(HansZinsser)在扉頁中,將自己的經典著作《老鼠、虱子和歷史》深情地獻給了尼科勒,并在自己的自傳里,不留余力地贊美自己的這位好友:“尼科勒沒有依靠臨時的、瘋狂的靈感,而是在每一個實驗前都制定充分而成熟的計劃。他做的實驗并不多,但每一個,都是長期智力孵化的結果,所有的變量都被考慮上、所有的結果都被謹慎地思量。他是最踏實的成功者、科學家。”尼科勒最大的貢獻不僅有斑疹傷寒,還有他縝密的科研作風,深遠地影響了無數后來者。
---------------------------------------------------------
人物小檔案:

夏爾·尼科勒CharlesNicolle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28 was awarded to Charles Nicolle "for his work on typhus".
192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獎理由:對斑疹傷寒的研究工作。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