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風雨抗艾”四十年,人類都經歷了些什么?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微生物調查局 Turboyouyou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圖1 艾滋病(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艾滋病究竟從何而來?

    從1981年人類確認發現艾滋病到現在,將近40年里,科學家們除了積極尋找治療方案外,也一直在試圖解開艾滋病起源之謎。對于某種爆發中的傳染病來說,深入了解疾病的起源以及它的傳播過程,可以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例如:人們發現蚊子是傳播瘧疾的罪魁禍首之后,通過消除蚊子的滋生地和滅蚊等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預防瘧疾的發生;人們發現被污染的飲用水可以傳播霍亂之后,通過改進供水系統、對飲用水進行消毒等方法就可以大大降低霍亂發生的可能性。

    然而,艾滋病的起源卻一直是眾說紛紜,雖然其中不乏合理的猜測和頗有科學依據的推論,但還沒有哪一種觀點能夠得到世人的公認。

    目前來說,艾滋病毒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起源于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金沙薩,當時HIV病毒突破了從黑猩猩到人的物種界限,傳播給人類,這是現階段被大多數科學家認可的觀點。艾滋病被發現的二十年后,科學家從黑猩猩體內檢出了猴免疫缺陷病毒(SIV)。這一發現有力地支持了艾滋病是來自于黑猩猩的觀點。

    大多數艾滋病專家認為,非洲一些國家有捕食猿猴的習慣,他們在屠宰或食用黑猩猩的過程中感染了病毒。假如這個觀點成立,那么有一點很有意思:對于病毒自身來說,黑猩猩是一種熱帶雨林的瀕危動物,病毒很可能會隨著宿主種群的式微而慢慢消亡。但從黑猩猩傳給了人類之后,轉瞬之間病毒就擺脫了滅絕的陰影。

    圖2.黑猩猩為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自然宿主(圖片來自網絡)

    人類與艾滋病的早期斗爭

    艾滋病真正被人類所認識,是在20世紀80年代。1981年3至4月間,有兩種疾病的異常動向引起了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有關專家的注意,分別是卡波氏肉瘤和卡氏肺囊蟲肺炎。

    圖3 卡波氏肉瘤(圖片來源于網絡)

    卡波氏肉瘤是一種少見的、發生在老年人當中的疾病,惡性程度不高。但1981年3月,他們在紐約市年輕的男性同性戀人群中至少發現了8例惡性程度很高的卡波西肉瘤病例。幾乎同時,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和紐約,一種少見的肺部感染——卡氏肺囊蟲肺炎也呈現上升的趨勢。

    1981年6月5日,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其《發病率與病死率每周報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卡氏肺囊蟲肺炎—洛衫磯”的文章。這篇文章的發表曾被認為是艾滋病出現的標志。早期對于艾滋病的確診癥狀也基本來自于這兩種疾病的感染。文章發表以后,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的免疫學家邁克爾·戈特里布接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師打來的電話,他們也發現了同樣的病例。隨著艾滋病病例的不斷增加,它所危及的人群范圍也在不斷擴展。這使人們對艾滋病的傳播途徑開始有了初步的認識。

    圖4 同性戀人群是艾滋病感染高發人群(圖片來源于網絡)

    艾滋病在男性同性戀人群中的流行使人們注意到它是由一種具有傳染性的病原體引起的性傳播疾病。隨后,人們又發現了艾滋病可以通過異性間的性行為和血液以及母嬰而傳播的證據。這說明艾滋病的感染,并不是同性戀群體所“專屬”。

    1982年8月,人們給它起了一個新的名字: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所謂“獲得性”是指,這種疾病不是人類固有或遺傳的,是由外界的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是就其后果而言,因為這種疾病最終造成的結果是人體免疫系統被破壞;“綜合征”是指這種疾病的患者所表現出的癥狀不止一種,而是一組綜合的癥狀。由于這個名字十分貼切地反映了疾病的特點,因此廣為流傳而且一直被沿用至今。

    圖5.1981年6月5日《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刊》有關艾滋病的報道(來自科學網)

    美國病毒學家蘇珊在《第四級病毒》中書寫到,艾滋病是非洲扎伊爾的地方性流行病,至少從70年代中期以來可能就已經存在,除此之外,關于艾滋病的記錄寥寥無幾。

    在此之前以及隨后進行的一些研究表明,在非洲流行已久、被當地人稱為“消瘦”的疾病實際上就是艾滋病。科學家們在中非地區的盧旺達、扎伊爾都發現了類似的病例。蘇珊及病毒學家們在非洲的流行病學研究調查結果顯示,艾滋病病毒來自中非洲農村地區,這部分地區的人群里藏著艾滋病病毒,時不時地感染幾個人,與人長期共存,并不是從叢林里突然冒出來的什么新東西。蘇珊的研究認為,人口流動和遷移、急劇的社會變動、兩性關系混亂等等這些城市化的綜合性內容,可以說是非洲流行性疫病的驅動力,加速了艾滋病的傳播和提高了在人群中的感染率。

    1984年,美國和法國科學家幾乎同一時間分離出艾滋病病毒,分別命名為:淋巴腺病相關病毒(LAV)或人類嗜T細胞病毒Ⅲ(HTLV-Ⅲ)。1985年3月,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簽發了第一張艾滋病診斷試劑的商業許可證。這種診斷試劑可以對LAV或HTLV-Ⅲ的抗體進行檢測。如果一個人的血液里被發現有LAV或HTLV-Ⅲ的抗體存在,就表明他已經被艾滋病病毒所感染。1986年6月,國際微生物學會及病毒分類學會將這三個名稱統一起來,稱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每年12月1日定為是世界艾滋病日。

    圖6.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模式圖(圖片來自網絡)

    艾滋病在中國

    在我國,官方的數據表明,1985年6月,北京協和醫院首先報告中國境內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此人為來中國旅游的美籍阿根廷人,發病后5天死亡,其并發癥狀為卡氏肺囊蟲肺炎感染。其后,艾滋病病例報告也均是來華外國人和海外華人。

    1989年8月,負責云南省艾滋病監測工作的工作人員檢測吸毒人員血清50份,檢測發現HIV陽性者26份。此后,在云南吸毒人群中共發現HIV感染者146例,這標志著艾滋病已由從國外輸入發展到國內播散。截止到2015年,我國官方數據表明,共計有50萬人感染艾滋。

    圖7. 2015年中國感染HIV現狀(圖片來源于網絡)

    艾滋病毒為何如此難制服?

    隨著艾滋病的傳播,不僅僅是在同性戀群體中,在其他人群中的發病率也逐漸上升,想要有效控制疾病的擴散,科學家們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到艾滋病的元兇——人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病毒(HIV)上。

    從病毒的屬性上來看,它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離開人體后,常溫下只可生存數小時。高溫、干燥以及常用的消毒劑都可以殺滅這種病毒。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和傷口滲出液當中。

    隨著對艾滋病的宣傳和科普工作的開展,在日常生活中談“艾”色變的情況已經大大減少了,人們漸漸意識到,在日常的生活和接觸中并不會造成HIV的感染,但是當涉及到性交或者輸血時,則需要注意這方面的提前防護和檢查。

    圖8. 艾滋病傳播yes or no(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對艾滋病防治的研究中,疫苗和藥物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自從1981年發現首個艾滋病病例以來,科學家就開始致力于研究艾滋病疫苗。在這將近40年里,為了攻克艾滋,人們對于HIV和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都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但由于HIV作為一種RNA病毒本身所具有的變異性,這種高頻突變體猶如“變色龍”,在人群和個人之間傳播時,會自發改變許多病毒的個性,使得疫苗難以維持其保護力。

    截至到目前為止,雖然已經有上百種種疫苗被研制出來,有些甚至進入人體試驗階段,但依然沒有一種疫苗可以大規模投入臨床使用。關于艾滋病疫苗的研發,人類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圖9.科學家對HIV的研究從未停止(圖片來源于網絡)

    對于艾滋病我們無能為力嗎?

    在可用的藥物方面,最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一種被稱為AZT的藥物能夠降低HIV的侵襲力,這被視為艾滋病醫學治療領域的一個重大發展。

    AZT是一種逆轉錄酶抑制劑,是評價其他抗HIV藥物的陽性對照藥,也是治療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聯合用藥的基準藥物,對艾滋病毒有相當高的抑制力。對艾滋病的治療,開始階段是單獨使用,后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是所有抗艾滋病藥物中最具有價值優勢的。

    除此以外,現有艾滋病的藥物大都是針對病毒復制所必須的逆轉錄酶作為靶點,從而達到抑制HIV復制的目的。目前,對于艾滋病的治療主要是多種抗病毒藥物聯用,以抑制HIV在人體內的活動。由于藥物的作用,AIDS已經漸漸成為了一種像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病,但是常用的AIDS藥物都有很大的副作用。

    目前來說,按醫囑服藥治療,保證良好的生活狀態,感染HIV后服用藥物甚至可以延緩AIDS的發病。但對于感染HIV的患者來說,終身服藥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命運了,雖然服藥本身對人的身心會有影響,但至少感染HIV不再是死亡通知書了。科學家們仍然在進行不懈地努力,在不斷改進治療藥物的同時,目前也有許多預防性藥物被研發出來,旨在保護高風險人群和提高艾滋病人的生活質量,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攻克艾滋病。

    圖10 艾滋病治療藥物(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場攻克艾滋病的戰役,普通人能做什么?

    因為人類對艾滋病的不斷研究和公眾教育的普及,在過去的將近四十年里,人們對待艾滋的態度和觀念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有研究數據表明,相較于三十年前的統計,人們對艾滋病傳染途徑的誤解在減少,認為喝水和接觸艾滋病人用過的座便器會導致感染的人群下降了近一半;人們對待艾滋病的態度也更為客觀和理性,87%的人相信,HIV感染者可以健康、積極地生活,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表示,可以接受和HIV感染者共事。

    隨著艾滋病在人類社會中潛伏越來越久,人們對它的應對也正在慢慢發生變化,人們對待艾滋病的態度會更加開明和包容,對于艾滋病人來說,有來自身邊人和社會的支持和包容,對于減輕疾病所帶來的苦痛和壓力都會大有幫助吧。

    圖11. 由艾滋病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可能超過其科學問題(圖片來源于網絡)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艾滋病的發現都帶有“偶然”性。我們無法確定,第一例HIV感染是如何發生的,到底是不是由黑猩猩傳染給人類的。但隨著人類對地球的開發和探索,人口巨大的流動和遷移,急劇的社會變動、兩性關系越來越開放自由等這些城市化的綜合性內容,艾滋病對人類的“侵犯”也許是一種冥冥之中的“必然”。

    從人類開始注意到艾滋病時,它已經呈“星火燎原之勢”愈演愈烈了。在這場與艾滋病的斗爭中,人類開始更多地思考我們自身與自然界的關系。我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不僅僅是要“以人為本”,人類生存的環境和整個地球的生態對于人類未來的命運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曾經在叢林的黑暗角落中隱匿、掙扎、消亡的病毒,竟然在短短幾十年時間里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深刻的社會問題。

    雖然現代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已經開始重整一度被病魔摧垮的心理防線,全世界的相關機構和數百萬的研究人員都在為了最終的勝利而日夜奮戰,我們仍然應該明白,這場關乎人類命運的戰役可能不會很快終結。在未來,仍需人類的不懈努力。

    參考資料:

    1.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世界衛生組織-艾滋病主題

    3.https://www.avert.org/(Global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on HIV and AIDS)

    4.科學網

    5.果殼網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 發表于 2017-12-01 00:00
    • 閱讀 ( 60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