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導向型增長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為實現社會現代化和提高生活水平而采取的一種經濟方式。它的基礎是在國際舞臺上為其他國家無法輕易或有效供應的東西找到市場的原則在這個市場上,它能夠帶來正的現金流,從而推動進口自己...
出口導向型增長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為實現社會現代化和提高生活水平而采取的一種經濟方式。它的基礎是在國際舞臺上為其他國家無法輕易或有效供應的東西找到市場的原則在這個市場上,它能夠帶來正的現金流,從而推動進口自己無法生產的商品和服務。中東的石油出口國以及印度和中國等快速發展的經濟體就是出口導向型增長國家的好例子

出口導向型增長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為實現社會現代化而采取的一種經濟方式出口導向型增長的經濟戰略通常是通過制成品和信息服務或原材料來實現的。前者為擴大出口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因為原材料以較低的價格出售,最終成為稀缺商品。在20世紀60年代至2000年代的幾十年間,亞洲國家一直專注于制成品出口,而一些拉丁美洲和非洲國家則傾向于原材料出口。雖然過去的做法導致了國內生產力的提高和現金的流入,但截至2011年全球經濟形勢的低迷使這種增長模式受到質疑

中國的出口導向型增長主要得益于政府和中國企業。中國作為出口導向型增長的杰出范例,自1978年以來,該政策在中國取得了成功通過世界貿易組織(WTO)進行談判、大量廉價勞動力和積極的內部工業化計劃。雖然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保持在較高水平,但其極低的家庭消費率和企業利潤的再投資,使其無法發展出強大的消費經濟總體上實現生活方式現代化。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增長,在稅收方面,主要是政府受益,在資本貨物投資方面,中國企業受益匪淺,而人均收入一直很低。因此,中國的高儲蓄率,與之相對應的是印度的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最終投資于外國市場,而不是直接讓國民受益。關鍵的國際貿易因素導致了許多國家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的成功,其中包括對進口開放的美國市場商品和服務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經濟體,通過全球化進程減少貿易壁壘,并在許多行業進行標準化擴展,使商品和服務具有普遍效用隨著2011年美國和世界經濟持續低迷,這些因素的變化已經開始讓這個體系受到質疑,許多采用這一經濟戰略的發展中國家目前存在制成品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據說,限制出口導向型增長的其他因素包括能源成本上升、自然資源日益稀缺,以及電子技術創新放緩,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正以一種混合的方式接近舊的出口模式的限制,即出口需要非常有限資源的信息服務此外,長期來看,以出口為主導的生產制成品的增長型國家與債務負擔沉重的工業化消費國之間的金融賬戶失衡也被視為不可持續的,這迫使發展中國家將更多精力放在國內增長上,將其視為出口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認為,如果出口導向型增長繼續成為發展中世界的成功模式,發展中國家提高工資和總體失業率的下降是需要解決的關鍵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