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的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生產的所有商品和服務的總值。對經濟學家來說,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有價值的數據,因為它是一個國家經濟健康狀況的真實指標,經濟學家也可以考慮充分就業的國內生產...
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的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生產的所有商品和服務的總值。對經濟學家來說,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有價值的數據,因為它是一個國家經濟健康狀況的真實指標,經濟學家也可以考慮充分就業的國內生產總值。這代表著當每一種資源,包括所有的勞動力和材料,都以最高的效率使用時,GDP的潛在價值。充分就業GDP也可以被稱為潛在或能力GDP

世界地圖。在現實世界中,GDP很少達到充分就業GDP的水平。這兩個值之間的差異被稱為GDP差距。經濟學家認為,在自由市場經濟中,GDP差距只能在短期內存在。從長期來看,消費者和企業都會調整他們的購買習慣和生產習慣,從而實現充分就業的GDP。這個理論有幾個問題,然而,首先,經濟學家對充分就業的定義意見不一。一些人認為,這種狀態發生在失業率為零的情況下,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失業率可能高達10%或15%,但仍被定性為充分就業出現這種差異是因為有兩種失業摩擦性失業是暫時性的,當人們處于工作之間并積極尋找新的工作時,就會出現摩擦性失業。雖然這些人被包括在短期的充分就業GDP決定中,結構性失業被忽視了。結構性失業是指無論經濟狀況如何,無論他們選擇不工作還是身體上無法工作,都不會去工作的人所占的百分比。鑒于這些人中的一些人可以為經濟做出貢獻,提高經濟效率,一些理論家認為,除非所有人都從事與他們的技能水平相適應的工作,否則不可能實現充分就業GDP,經濟學家阿瑟·奧昆(Arthur Okun)提出了一種將失業率與國內生產總值差距聯系起來的理論。奧肯定律指出,失業率每增加1%,國內生產總值差距就會增加2%。而其他研究人員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對于那些研究就業與GDP變化之間關系的人來說,奧肯定律仍然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基準、規則或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