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的說,流行性感冒在春初到秋末容易發生,而在夏季則較難發生。這個和流感病毒的傳播特性以及對溫度的敏感性有關。
流感病毒是一類具有囊膜的RNA病毒。其傳播途徑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以及人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動物糞便等的接觸而傳播。因此,在空氣以及被污染物中存活的時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頻率,是影響病毒傳播的重要因素。
流感病毒本身對于紫外線比較敏感,日光中的紫外線可以使得病毒活性下降甚至失活。同時,流感病毒在高溫下也比較脆弱。在4℃下流感病毒可以存活一個月左右時間,在20℃時則能存活一周,而在30℃時,暴露在外的流感病毒只能存活1-3天。因此,夏季強烈的紫外線和高溫,能使得流感病毒在傳播過程中的生存時間下降,降低了其傳播的效率。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時間是暴露在空氣中的流感病毒的存活時間,如果在土壤、糞便等物質中,則存活時間可延長數倍。
同時,冬季人們更多的進行室內活動,這增加了人與人的接觸,使得病毒傳播更加容易。同時,冬季一些地區的人們傾向于進行旅游、節日慶典等活動,這也加劇了病毒的傳播。
此外,一些研究還指出,流感病毒感染的概率可能和維生素D的產生具有相關性。冬季由于陽光較弱,人們衣著較多,導致主要依賴日光照射的維生素D的生成不足,從而使人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可能,同時也增加了流感病毒侵入的可能。不過,這一結論尚未得到廣泛的支持,仍需要更多實驗和研究加以驗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