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特別火。明星爸爸們帶著萌萌的孩子完成一個個任務,讓電視機也泄漏出了濃濃的父愛。
父親,這個詞語中的生物含義,大概在異配生殖(兩個配子不一樣的生殖方式,這種生殖方式比卵式生殖原始,比同配生殖先進)出現之后就出現了。然而,“父愛”這種東西卻是真正的稀缺貨,極少有動物擁有。大自然中有很多雄性會保護孩子、幫助它們成長,例如海馬,但這些動物的父性行為都源自基因的自私,只不過是為了將某些基因流傳下去。正是這份自私,讓整個生物界走到了今天;但同樣是因為這份自私,穩定的父子關系不是物種存續的必須,甚至有時候還是徹頭徹尾的浪費。
就拿靈長類的社會進化來說,你會發現,即使是“父親”這個角色,也不是標準配置。
哺乳類的幼崽,都由母親養大。如果雄性在交配之后撒手不管,那自然談不上有父親。若要有穩定的父子關系,則父輩個體與子代個體在群體內長期的共存是必須的。日本獼猴(Macaca fuscata)擁有穩定的群體,然而父親的角色不太穩定,因為在它們的群體當中“掌權”的是雌性,雄性流動性較高。這種猴子是動物行為學家們熱愛的觀察樣本。曾有人觀察到Koshima島上的一個叫Imo的雌性個體偶然學會了用海水給番薯調味的技能,之后,這個技能在整個島上的猴群中沿著母系家族傳播開來,成為了一種地區文化。另外,很多日本獼猴的群體都會泡溫泉,然而,這種行為基本僅限于雌性個體當中,與雄性無關。顯然這也和它們的社會有關。
若是雄性“掌權”的群體,情況可能就大不一樣了,許多父系社會動物,看起來更加的嚴苛。阿拉伯狒狒(Papio hamadryas)就是個例子。狒狒,都是些非常暴力的動物,它們的暴力也體現在了社會結構當中。阿拉伯狒狒常常會聚集成大群,每個大群又由若干個小群組成,這些小群都是由雄性把控的繁殖群。它們有種“臭名昭著”的綁架行為,成年雄性會從非血緣關系的群體當中,搶奪近于成年的雌性個體收為童養媳。顯然,這種后天的“收養”不是出于愛。
同樣暴力的還有與我們人類最為相像的黑猩猩(Pan troglodytes)。黑猩猩的社會非常的復雜,人類在玩弄政治時所使用的各種手段,常常都能在它們的社會行為中找到。黑猩猩的社會是多雄多雌型社會,孩子們很容易確認母親是誰,父親的身份很難確認。在群體當中,父親的角色和雄獅有幾分類似,但它們對孩子談不上好也談不上太壞。有時候,甚至有雄性黑猩猩為了討好雌性,特意展現出一點點的“父愛”。
真正穩定的父子關系,出現在大猩猩(Gorilla)中。大猩猩這種龐然大物常常出現在恐怖片當中,它們捶著胸脯嗷嗷大叫的形象異常兇悍,但實際上這些大個子是溫和的食素者。幼年大猩猩在斷奶之后,會離開母親,膩歪在父親身邊。它們的社會是一夫多妻型社會,雄性個體能夠確認孩子是自己的,主雄擁有大把的時間陪著孩子一起長大。甚至在雌性離開群體之后,大猩猩會擔負起照顧幼崽的重擔。
然而,大猩猩的這種行為,是否真的超越了自私基因的掌控?很難說。我們唯一能確認的是,我們人類的父愛,并非全然出自基因的自私——這是真正的珍寶。
想更多了解各種靈長類動物的社會結構,可以參看《靈長類的社會進化》這本書。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