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歌中,抑揚格六步格指的是一種格。它是由12個音節組成的一行詩。如果這行詩的第13個音節也是最后一個音節沒有重音,那么這一行可能有13個音節。作為一個格,抑揚格六步格最常與一種叫做亞歷山大的法國詩歌形式聯系在一...
在詩歌中,抑揚格六步格指的是一種格。它是由12個音節組成的一行詩。如果這行詩的第13個音節也是最后一個音節沒有重音,那么這一行可能有13個音節。作為一個格,抑揚格六步格最常與一種叫做亞歷山大的法國詩歌形式聯系在一起。這種韻律在英國詩歌中很少使用,但是一些詩人將亞歷山大詩作為押韻的對句融入英語詩歌中英國詩人亞歷山大波普經常批評抑揚格六步格的用處。抑揚格指每行字中音節的配對,一個非重讀音節后接一個重讀或重音音節稱為“抑揚格”。詩行中連續的抑揚格組合賦予詩歌節奏感。在韻律學術語中,一個抑揚格等于一個“英尺”米。六步格指的是每一行詩由六個抑揚格組成亞歷山大林是法國詩歌的一種古典形式,很受歡迎。它的名字可能是因為它是在馬其頓大帝亞歷山大時期發展起來的,它也可能起源于詩歌專門為紀念他而創作的。當時的詩人們認為音階靈活,可以適應許多主題。在英語中,亞歷山大并不常用在17世紀和18世紀,它確實不時出現在英語詩歌中。諷刺的是,亞歷山大最常被引用的例子之一是英國詩人亞歷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寫的,描述了他為什么覺得它不適合英語詩歌。在他關于批評的文章中,他舉了一個亞歷山大林的例子,也質疑它的用處:“一個不必要的亞歷山大林結束了這首歌,就像一條受傷的蛇拖著它緩慢的前進。”,斯賓塞十四行詩的創造者埃德蒙·斯賓塞在他的十四行詩中采用了亞歷山大林押韻的對句作為詩節的結束語,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的《不朽頌歌》也使用了抑揚格六步格:“我/曾經看到過/我現在/能看到/再也看不到了。”現在英語詩歌中很少使用抑揚格六步格。在有其他語言傳統的文化中,韻律如果存在的話就有不同的含義。在日本這個有著古老而重要的詩歌傳統的國家,日語中的所有音節都被同等強調在某些方面變得更為復雜,因為節奏是由單個音節的聲音而不是音節重音派生出來的。在許多其他亞洲語言中,音高可能是英語使用者認為的音高中最重要的部分
-
發表于 2020-08-28 22:35
- 閱讀 ( 2938 )
- 分類:社會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