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詩是一種詩歌形式,它強調構成詞的聲音,而不是實際的詞本身。有聲詩使用語音的排列來創造音樂的音調和節奏。雖然它的文本可以寫,但有聲詩是要"表演的","由詩人公開發表的。有些詩歌是以錄音形式而不是書面形式出現的...
有聲詩是一種詩歌形式,它強調構成詞的聲音,而不是實際的詞本身。有聲詩使用語音的排列來創造音樂的音調和節奏。雖然它的文本可以寫,但有聲詩是要"表演的","由詩人公開發表的。有些詩歌是以錄音形式而不是書面形式出現的。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與視覺詩歌有關。

有聲詩歌是用來表演的,而不是默默地閱讀的也許所有的詩歌都可以被認為是源于口頭傳統,因為所有的詩歌都是在未開化的文化中說出來的。世界上一些偉大的史詩都是口頭敘事的抄本。有聲詩和口頭詩的根本區別在于,它的聲音在任何傳統意義上都沒有意義。聲音不是"詞",而只是按模式排列的聲音

有些詩中的笑話只有在大聲朗讀時才能聽懂在書面形式中,有聲詩包含看似文字但并非文字的字母和聲音。德國作家兼詩人雨果·鮑爾在1915年表演了可能是第一首公開的有聲詩。沒有命名,它包含了"gadgi beri bimba/glandiri lauli lonni cadori"這句話。與單詞一樣,聲音也有輔音和元音這種安排也使用了詩歌的手段,如頭韻、押韻和重復。類似于音樂,有聲詩的意義是通過聲音在聽者腦海中創造的意象來傳達的。詩歌的聲音安排像傳統詩歌一樣,有線條、詩句和詩節。德國聲音詩人庫爾特·施維特用音樂的方式描述了他的詩"烏爾索納",他提到了它的四個樂章,序曲和詩節最后。他把寫好的詩比作樂譜,它可以被賦予各種各樣的解釋,在演奏和聽的時候比閱讀時更好。在某些方面,與有聲詩相關的是視覺詩歌。正如依賴聲音的詩歌一樣,視覺詩歌使用文本的安排為了表達詩的意思。詩的行被安排在書頁上形成符號、圖案,視覺詩歌的一個經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威爾士出生的英國詩人喬治·赫伯特的"復活節之翼"。這首詩的主題是承認罪和基督徒的救贖祈禱。這篇詩的內容是這樣組成的從側面看,這是一只向上飛去的鳥的形象。豎直地舉著,這個詞暗示著一個沙漏,象征著時間。在基督教中,慶祝基督從死里復活的復活節,傳統上是一個悔改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