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文主義神學是指16世紀基督教改革家約翰·卡爾文的教義。堅持加爾文神學的現代教會包括東正教長老會、改革派長老會和一些浸信會團體等。1619年,多爾特會議正式確定了這一信仰體系的基本教義是"完全墮落,無條件的選...
加爾文主義神學是指16世紀基督教改革家約翰·卡爾文的教義。堅持加爾文神學的現代教會包括東正教長老會、改革派長老會和一些浸信會團體等。1619年,多爾特會議正式確定了這一信仰體系的基本教義是"完全墮落,無條件的選舉,有限的贖罪,不可抗拒的恩典,以及不屈不撓的拯救"(郁金香)。不同的團體可能對加爾文主義的五點模式采取不同的方法,但總體思想是相當一致的,并導致加爾文教派之間的其他教義和文化相似性

約翰·卡爾文在15世紀創立了加爾文主義。在加爾文主義神學中,完全墮落,是一種信仰,認為人類從出生起就有內在的罪惡感,所有人類努力改善自己的努力基本上都是無效的。這種觀點與天主教關于原罪的教義相似,但與人道主義基督教神學信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認為人類能夠更好地發展自己。無條件選舉是指上帝根據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基于他們的優點來選擇要得救的人,因為根據完全墮落的教義,人類沒有功勞。那些沒有注定要得救的人,大多數人加爾文主義者的觀點,注定是地獄。有限的贖罪意味著基督的贖罪只涵蓋了被選者的罪,而不是所有人的罪相反的神學,如亞美尼亞主義,可能會認為贖罪是代表所有人的,一個人選擇接受或拒絕贖罪是決定他或她的罪是否被赦免的關鍵。然而,在加爾文神學中,一個人并沒有選擇是否得救,但卻被神不可抗拒的恩典所吸引,這是加爾文主義五點中的第四點。根據加爾文主義神學,因為上帝選擇了被選者,他也為他們提供力量,使他們能堅持自己的信仰。這一教義被稱為救世主的恒心或圣徒的恒心。那些遵循這一教義的人相信,被選者中的一員,不會因為背棄信仰而失去他的救恩,一個看起來這樣做的人被證明實際上并不是被選者之一,加爾文主義神學常常被認為是一種非常黑暗的神學,因為它強調人類的墮落,并認為那些沒有被選舉的人是命中注定的地獄。歷史上,加爾文主義者傾向于有嚴格的道德準則。例如,清教徒是16世紀和17世紀英國加爾文主義團體,以不贊成圣誕節慶祝和戲劇等而聞名。另一方面,早期的美國清教徒有時因為他們的個人主義和相對平等的社會結構而被更積極地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