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公到劉伯承,民間總是流傳著各種“不打麻藥”的傳說,加上各種麻藥傷大腦的傳言,讓很多人產生一個疑問:不打麻藥硬挺能不能挺過一臺手術?
▍首先從患者角度談談麻醉所擔心的問題:
1.全麻損傷智力和記憶力;
2.能否抗住疼痛而不麻醉;
3.“半麻”后發生腰背痛、尿潴留等并發癥;
4.麻藥成癮;
5.麻醉費用高。
單從這幾方面給予解釋:
▍全麻是否損傷智力和記憶力?
故事的領軍人物當屬我們的劉伯承大將軍,當年24歲的他因被醫生告知全麻藥可能損傷智力而拒絕麻醉,完成了3個小時的右眼摘除術。
故事過去近百年,其劉將軍堅毅之氣仍不破,但“麻醉傷智力”的觀點卻影響著世代后人,不少患者也因此對麻醉持以抵抗消極的態度,那么是否真如當年那位醫生所說,全麻藥可能影響智力?
依據現在的研究得出的答案是--青壯年沒有影響,兒童和老年人還不確定。
那么醫生為何會對當年健壯的劉將軍如此一說呢?
因為那時處于臨床麻醉的初期,對藥物的認識也不完善(目前也做不到完全了解),經過幾十年的藥物研究,對于吸入和靜脈麻醉藥對中樞神經系統影響的研究初見成效--大腦發育已經完善的青壯年,這些藥物沒有影響。而處于中樞神經系統正在發育或退化的兒童和老年人,目前臨床研究結果是可能有影響,基礎研究的機理也未闡明。
那么關于記憶力呢?很多患者描述全麻過后記憶力下降,同時枚舉出種種例子。
在這里特別告訴大家這基本上是心理作用,術前的擔心已經給自己一個印上了“術后我可能會記憶力下降”的心理暗示,那么回歸正常生活后遇到的種種問題都會拋出這個答案,而且越發堅定。
請大家放寬心,近代麻醉開創至今上百年,優勝劣汰了很多副作用較大的麻醉藥,目前應用到臨床的安全性都較高。
附句題外話,目前眼球摘除術僅需局麻下就能完成,手術時間約一小時。讓我們都來為大大的醫學小小的進步點個贊吧!
▍能否抗住疼痛不麻醉?
聽了劉大將軍的英雄傳奇,眾多豪氣男兒也拍拍胸脯說”I can I up”,那么你真的行么?
拔牙行,拔(指)甲可能不行;體表行,體內可能不行。
行是因為你能挺住,且外科醫生可能會同意;
不行是因為你可能挺不住,而且外科醫生不會同意;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你沒想到的手術應激造成的機體危害。
▍談談不行的原因:
1.疼痛的耐受:
即個體所能忍受的疼痛強度和持續時間。
這方面個體差異很大,每個人的疼痛閾(能感受的最小疼痛)都不一樣,有的人對疼痛耐受性大,有的人卻痛覺超敏或痛覺過敏。
當你不了解自己的疼痛耐受程度和忍耐力時,又何談能挺住呢?
即使能像將軍那樣挺住不動完成手術,就真的對機體好嗎?(手術帶來的應激問題--下面詳述)
2.外科醫生為什么不同意?
麻醉作為外科發展的重要奠基石,給手術的實施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條件,沒有麻醉絕大部分手術都無法進行。
一是需要保證病人機體或手術臟器處于制動狀態,才能精細地進行手術;
二是手術過程伴隨著兇險和意外,必須有人保駕護航,而麻醉醫生就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
那么手術會有什么意外呢?
比如術中大出血,是否輸血由麻醉醫生根據病人狀況決定,還有血壓、心率、心律的調控以及可能出現的心臟驟停等搶救工作也是麻醉醫生來實施。
所以大部分手術必需要有麻醉醫生保障的前提下手術才能進行。
而另一部分小手術且患者狀態好的情況下(醫生評估后認為手術不會影響到患者生命狀況),可以由外科醫生給予手術部分進行局部麻醉后開始手術,例如拔牙或體表腫物切除。
3.機體應激反應:
應激反應是機體突然受到有害刺激的一種防御機制,通過神經系統的反應,引起一系列的激素的釋放,這些激素再作用于機體各處引起不同效應。
適量的應激反應對機體是有保護性的,過度則對機體造成傷害。
手術中的應激源多且強度大,如手術操作、失血、缺氧、血壓劇烈波動和疼痛,都可能引起機體強烈的應激反應。
而麻醉任務的其中之一,就是要消除患者這種過激反應(阿片類藥物通過抑制神經反射而消除后續反應,吸入麻醉藥可能有器官保護的作用等)。
若扛住麻醉,使機體處于強烈的應激狀態,疼痛等因素將導致產生大量炎癥因子,當超過機體的調節能力,啟動瀑布式炎癥級聯反應,則使各器官臟器受損,如應激性潰瘍,急性肺損傷、急性腎功能不全等。
▍關于“半麻”和它帶來的腰背痛
大家平時常說的“半麻”或“半身麻醉”專業上講叫椎管內麻醉或椎管內阻滯,顧名思義,就是麻醉藥注入脊椎管的蛛網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斷相應區域脊神經的傳導。
椎管麻醉后的常見并發癥包括腰背痛、頭痛、尿潴留、惡心嘔吐等。多數可以通過藥物緩解或自行緩解。
手術需承擔風險,麻醉也同樣,無論全麻還是椎管內麻醉,都有一系列可能出現的并發癥。
在你進入手術室的那一刻,你和麻醉醫生都經受著同樣的考驗,既然選擇戰勝病魔,就請安心地把自己交給身旁的綠衣使者,他或許不是你的親人,卻一定希望你平安。
▍麻藥成癮
很多患者擔心自己全麻后會對麻醉藥有依賴,甚至寧愿抗著術后刀口的劇痛也不愿使用術后鎮痛泵。
究其原因是在大多數患者的印象中,麻醉藥就是嗎啡、度冷丁,用后會成癮。那臨床麻醉中是否如此呢?
目前臨床麻醉中最常用的鎮痛藥是芬太尼及其衍生物類,其鎮痛作用強、成癮性小,且副作用少。
手術中的應用次數少且劑量小,不會造成藥物成癮。即使是術后應用兩三天的鎮痛泵也是微量注入,也不會造成藥物成癮。
▍麻醉費用高
費用問題不是單一因素決定,需要考慮麻醉方式、手術時長、手術方式、麻醉用藥及器具、監護設備、醫保等等因素。
例如,假設全身麻醉2小時以內收費一千元(打比方,各醫院收費標準不同),之后每增加1小時追加300元,同理,其他麻醉方式也是一樣。
同一人做不同手術收費不一樣,不同人做同一手術收費也不一樣。請不要打聽隔壁床的老王太太花了多少錢,因為你不是老王太太。
所以歸根到底,不要害怕麻醉的種種風險和負面因素,因為這些遠比不麻醉的風險要高;
不打麻藥靠意志,并不代表意志堅強,反而可能加大風險,所以請大家不要迷信“傳說”,Keep calm & Believe the doctors。
(本文作者:杜薇,沈陽軍區總醫院麻醉科醫師)
日報看多了,你也想分享?機會來了!知道日報招募作者啦!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