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美洲潮濕茂密的熱帶雨林里,生活著一類身材嬌小、色彩艷麗的蛙。很多掠食者,不論是蛇還是蜘蛛,都對它們望而卻步、懼怕三分,哪怕是細菌也很難在其身上滋生。這類蛙就是大名鼎鼎的箭毒蛙。
目前,地球上共有一百多種不同的箭毒蛙,小型種類的體長不超過2厘米,大型種類也不過5、6厘米。誰能想到,這些和硬幣差不多大小的蛙,其中的部分種類卻具有見血封喉的劇毒。就在不久之前,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在一件填寫為“食品”的郵包中查獲了一只活體箭毒蛙,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箭毒蛙的原產地中南美洲,土著居民常用一種金色箭毒蛙的毒液制作吹箭,狩獵動物。他們小心翼翼地隔著葉子捏住蛙的頭部,再將削好的硬木箭頭在箭毒蛙的身體上反復摩擦、擠壓,使箭頭沾滿毒液。這種毒液中毒素,比一克便能致人死命的番木鱉堿還要強上數百倍。一只金色箭毒蛙身上的毒素至少能毒死十個成年人,而且無藥可解。
其實,箭毒蛙毒液的基本用途之一是殺滅細菌,防止在雨林中發生感染或滋生真菌。箭毒蛙的皮膚表面有許多用于保持濕潤的黏液腺,在粘液腺的周圍長有能夠分泌毒液的微小開口。箭毒蛙毒液中的致命成分——生物堿,能夠阻礙其他動物體內的離子交換,使神經中樞的指令無法正常傳達給組織器官,最終導致心跳停止。
不過,并不是所有種類的箭毒蛙都具有金色箭毒蛙一樣的猛毒。一般而言,不同種類箭毒蛙的毒性強弱不一,而且其毒性的強弱與其身體的顏色并沒有直接的關系。科學研究發現,長時間人工飼養的箭毒蛙雖然顏色依舊艷麗,但往往會失去毒性。箭毒蛙的毒性,這種有效的自我保護手段,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獲得的。

早在蛙寶寶誕生之初,母箭毒蛙就會將小蝌蚪背在背上,穿越雨林,將它們分別放在植物(主要是鳳梨科植物)葉片根部由雨水積蓄而成小水池里。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母箭毒蛙會定期產下未受精的卵喂養小蝌蚪,而這些卵中就有較高含量的生物堿。隨著小蝌蚪不斷長大,它們體內的生物堿也不斷增加,這能夠有效避免例如子彈蟻之類掠食性昆蟲的襲擊。等到小蝌蚪長出了四肢,可以自由活動的時候,它們體內的生物堿含量就已經遠遠超過其他蛙類了。
科學家們在研究箭毒蛙食物的過程中發現,野生箭毒蛙身上具備的某種化學物質,在以果蠅人工飼養的箭毒蛙身上是找不到的。但是,這種化學物質在野生箭毒蛙常吃的昆蟲身上卻有所發現。因此,科學家們認為,箭毒蛙的毒素很可能來源于它們日常所食用的有毒昆蟲,比如蜘蛛和螞蟻。
以螞蟻為例,其實多數動物都不太愛吃螞蟻,因為它們很難消化。但箭毒蛙卻能吃下許多螞蟻,這是很不尋常的。在熱帶雨林中,很多植物為了保護自己的葉片不被啃食會分泌有毒的生物堿。但有些螞蟻即便吃下含有少量生物堿葉片也并無大礙。在箭毒蛙吃下這些螞蟻后,螞蟻身體中的毒素很可能在蛙類的體內富集。有些科學家深信,正是由于大量捕食螞蟻令箭毒蛙有了源源不絕的毒素來源。

由于具備了另掠食者避之不及的毒素,箭毒蛙的許多特征和行為都與一般的蛙類不同。它們的體色大多鮮艷奪目,像是在故意宣示自己的存在感。雄蛙毫無顧慮地鳴叫、打斗,宣布地盤。雌蛙則能夠背著蝌蚪四處奔走,爬上爬下。在大白天悠閑地享受日光浴似乎也是箭毒蛙的一項特權。
時至今日,箭毒蛙如何產生毒素的問題依舊吸引著許多科學家投身研究。通過進一步了解這種劇毒的蛙類,人們有望將其毒素中的有益成分提取出來,制成效果拔群,副作用小的醫療藥物,為人類的未來造福。
近年來,箭毒蛙被作為“另類寵物”引入世界各地的情況時有發生。2014年,我國浙江口岸就曾經截獲過4只被虛假申報的活體箭毒蛙。需要再三強調的是,箭毒蛙雖然嬌小可愛,顏色絢麗,但也潛藏著巨大的風險。引入野生箭毒蛙無疑是極度危險的。而人工飼養的箭毒蛙,雖然不一定帶有劇毒,但在其飼養、運輸過程中仍可能遺失、逃逸,對我國的自然生態系統構成物種入侵,威脅本地的生物多樣性。如今,部分種類的箭毒蛙,如紅帶箭毒蛙、金色箭毒蛙等都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名錄列為瀕危或極度瀕危的物種。“另類寵物”的需求也可能刺激捕捉,對瀕危物種資源造成破壞。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