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對火星的探索與了解越來越深,科學家已經在構想著如何將人類遷移到這個地球的鄰居上生活,如何在這顆紅色的星球建造人類的居住環境。除了居住以外,我們還需要考慮飲食問題,畢竟“民以食為天”嘛。那么,我們在火星上都能吃什么?
太空食物的變化
今天,人們對太空食物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早期的太空探索時期,那時候的宇航員只能食用一些裝在軟管中的糊狀食物,如肉漿、果漿等,或是一些便于食用的成塊的或是冷凍干燥的食物。
實際上,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太空食物已經大變樣了,如今,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已經能吃到漢堡、肉餅、甜點等多達170多種的主食、點心和飲料。雖然太空食物變化很多,而且口味也很豐富,但仍然保持比較單一的形式——干燥。宇航員只能利用加熱或者加濕的方式才能食用食物。
那么,既然有這么多的太空食物,是不是這些食物以及這種單調的食物形式就能滿足火星上的生活?

火星食物的科學探索
2013年,美國宇航局在夏威夷開展了一項太空探索模擬研究項目,該項目是基于2035年將人類送到火星生活的背景下展開的。研究人員在夏威夷的一座火山斜坡上建立一個小型穹頂實驗室,模擬火星環境,探索生活在“火星”上的人的心理與生理健康等問題。
其中一項研究就與飲食有關。在實驗室中,研究人員要利用儲藏室中的東西做一頓飯,其中主要包括一些耐儲存的食品,例如鰻魚罐頭、蛋晶體、小蘇打、扁豆、干的雞肉和牛肉等即食食品和凍干食品。該實驗主要是為了測試兩種不同的烹飪模式的好壞利弊——即食模式和需要烹飪模式。結果發現,大多數宇航員更喜歡需要烹飪的蔬菜類食品,這些食物烹飪過程操作簡便,味道也不錯。
可是,火星上的土壤難以種植地球上的蔬菜,美國宇航局為此專門研究了如何在太空中培育蔬菜。他們制作了一個名為“蔬菜盒子”的植物生長系統,“蔬菜盒子”大約有一個雙屜柜的大小,其內有為蔬菜種子提供土壤和化肥的培育墊層和營養素,并在底部設計了特殊的灌溉系統,以解決太空中不能澆水的問題,盒子則利用一組LED燈為蔬菜種子提供光照。另外,盒子的特殊構造還能從太空艙內吸收熱量和二氧化碳,為蔬菜種植構造了一定的生態循環。
這個“蔬菜盒子”已經收獲了一種深紅色的生菜,只需要無毒的紙巾擦干凈就能食用了。如今,美國宇航局正在利用這個特殊的植物生長系統對其他的蔬菜進行相應的測試,如胡椒、蘿卜、西紅柿等,以此來觀察這個生長系統是否適宜大多數蔬菜的生長,為以后火星居民的飲食提供可靠的幫助。
火星生態環境的探索
“蔬菜盒子”為美國宇航局的火星之旅創造一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提供了基礎。這是一個類似小型地球的人工生態系統,在里面的人與物的行為互動就像在地球一般,人類呼出二氧化碳,植物群則吸收它促進自身的生長,從而為人類提供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和維生素。
不過,“蔬菜盒子”沒有辦法大規模擴展,難以滿足未來大量火星居民的飲食。因此,科學家設想未來在火星構建一個能循環作用的生態環境。
事實上,在地球上還是有一些區域的環境與火星類似的,這些區域對構建火星生活圈的研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美國猶他州就有一塊被稱為“圣拉斐爾膨脹”的區域,這是地球上少有的能體驗火星地貌環境的地方,那里遍布著峽谷、平頂山和山丘,其鮮明的景觀結構與火星地貌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因此,美國宇航局在該區域成立了一個火星沙漠研究站,旨在模擬火星環境的各方面條件(如晝夜溫差大、空氣有毒、地質土壤不能種植任何植被等),幫助科學家研究如何在火星上生活。這是一個高11米、直徑8米的兩層圓柱形棲息地,樓下是科學與工程實驗室,樓上分布著生活區、社交區和一個小廚房。值得注意的是,該棲息地由一個地上洞穴通道連接著一個溫室,這個溫室里覆蓋著火星土壤的復制品——火山灰中的鐵銹色塵土,里面嘗試著種植了胡蘿卜、啤酒花、藜麥、洋蔥、香菜和羅勒等植物。
溫室與人類生活站構成了一個較為類似地球上的人與植物的互動生態環境,為未來的火星居民日常生活圈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論證基礎。實際上,這些只是地球模式在火星上的復制,而真正的火星飲食是怎樣的還有待科學家深入的觀察與研究。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