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茶葉是如何從中國傳到印度的?

    1772年,斯德哥爾摩老城區斯塔丹島一座剛竣工不久的皇宮里,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頭戴皇冠,手握權杖,愁眉苦臉地坐在龍椅上發呆。一位大臣剛剛向他呈報說:從遙遠東方傳過來一種神奇的樹葉,正在宮外引起軒然大波,人們擔心飲了這些東西會被毒死。

    為了一辨真偽,古斯塔夫三世叫人把一對被判死刑的孿生兄弟押進了皇宮,命令他們:“你倆一個每天飲茶,一個每天飲咖啡,既可免去死罪。”60年后,兄弟倆中飲咖啡者因病過世,再過了十多年,飲茶者無疾而終。

    這段故事,是西方關于茶葉最戲劇性的細節之一。事實上,從16世紀西方接觸茶算起,在3個多世紀中,茶葉一直被西方人疑為有毒之物。

    1664年,東印度公司向英王進貢茶葉后,追求時髦的貴族婦女紛紛仿照王室試飲起來,可她們一直擔心茶葉有毒,于是飲茶之后必須要喝白蘭地排毒。

    沙皇使者曾拒絕茶葉禮物

    雖然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就開始種植茶樹,但直到16世紀中葉它才為西方人所知。

    1559年,威尼斯商人拉莫修在其出版的《航海記》中首次提到了茶葉。1606年,荷蘭人首次從萬丹將茶葉輸往歐洲。但在此后一百余年間,茶葉并未成為輸往歐洲的重要商品。

    1704年英船“根特”號在廣州購買470 擔茶葉,價值14000兩白銀,只占其船貨價值的11%, 而所載絲綢則價值80000兩。1715年,英船“達特莫斯”號前往廣州,所攜資本52069鎊,僅5000鎊用于茶葉投資。

    1716年,茶葉開始成為中英貿易的重要商品,兩艘英船從廣州攜回3000擔茶葉,價值 35085鎊,占總貨值的80%。18世紀20年代后,北歐的茶葉消費迅速增長,茶葉貿易成為所有歐洲東方貿易公司最重要、盈利最大的項目,當時活躍在廣州的法國商人羅伯特?康斯登(Robert Constant)說:“茶葉是驅使我們前往中國的主要動力,其他的商品只是為了點綴。”

    相對于歐洲其它地區,沙皇俄國則幸運得多。1638年,一名叫斯特拉科夫的大使受命前往蒙古拜見可汗,并帶去珍貴的貂皮作為晉見禮。可汗收下禮物,向沙皇回贈了200包中國茶葉。當時沙皇使者對茶葉一無所知,不愿接受,后經勸說才勉強接受。

    他將茶葉帶回了圣彼得堡,沙皇命仆人沏茶請近臣們品嘗,意外的是,眾人一致認為入口有奇香。從此,俄羅斯人開始了其漫長的飲茶史。

    18世紀,英國對茶葉等奢侈品征收重稅,引發了大規模的茶葉走私。走私茶葉利潤巨大,以致不少水手鋌而走險。一位名叫羅伯特·特羅特曼的走私犯就因武裝走私茶葉被打入了死牢。

    特羅特曼墓碑上的銘文是他在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話:“一點兒茶葉,我偷的不多。上帝啊,我的血流得冤枉。一邊是茶葉,一邊是人血。想想,就因這殺死了一個無辜的兄弟!”

    茶葉的種子被偷到印度

    好幾個世紀中,歐洲人愛喝茶,卻沒有人見過一棵真正的茶樹,因為中國不允許歐洲商人進入內地。所以,這種東方古國的神秘植物引起了西方人的極大好奇。

    1560年,葡萄牙耶穌會傳教士克魯茲喬裝打扮混入一群商人隊伍中,花了4年時間來往于中國貿易口岸和內地,才搞清了茶的來龍去脈。回國后,他把自己幾年所見所聞寫入了《中國茶飲錄》,這是歐洲第一本介紹中國茶的專著。

    從克魯茲開始,不少西方探險家垂涎三尺,打起了中國茶的主意。

    1848年,為了獲得品種優良的茶樹,同時尋找中國的茶農茶工和栽培工具,幫助英國政府在其南亞殖民地大范圍建立茶樹種植園,掠奪中國政府通過全球茶葉貿易獲取的巨大利潤,東印度公司派蘇格蘭最成功的植物盜竊犯福瓊來到中國。

    這年8月的一天,在印度自己的寓所,福瓊坐在了一把印式的椅子上,窗外,驕陽似火。他穿上中國清代的衣服,讓向導為他剃了一個中國清代的頭式。向導拿著鋒利刀片的手顫顫抖抖,笨拙生硬的手法,數次刮破了福瓊的頭皮,鮮血與福瓊因疼痛難忍而流出的眼淚混在了一起。

    福瓊在自己第二本書《茶國之行》中詳述了這次冒險經歷。在一家小旅店的花園內,他發現了一株從未曾發現的植物。他剛想爬墻進去,突然醒悟到自己早已是一身中國人的打扮。于是,他們一行從容不迫地走進客棧,在一張桌邊坐下,點了酒菜。

    吃完飯,福瓊又慢條斯理地點上中國煙斗,對店主說:“這些樹真漂亮,我從海邊來,在那里看不到這些樹,給我一些種子吧。”善良的店主滿足了他的請求。

    這一回盜竊,福瓊從衢州和浙江其它地區采集了茶樹種子,他還從寧波、舟山等地采到了大量茶樹標本。最后他將23892株小茶樹和大約17000粒茶種帶到了印度,并帶回了8名中國茶工。

    1848年福瓊的中國之行無疑是世界茶史上重大的分水嶺。不久,在印度的阿薩姆邦和錫金,茶園陸續涌現。到19世紀下半葉,茶葉成了印度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1854至1929年的75年間,英國的茶葉進口上升了837%,在這一驚人數字的背后,相對應的是茶葉原生地中國國際茶葉貿易量的急劇滑坡與衰落。

    福瓊的中國之行還為西方品茗者和植物學家解開了一個迷團:長期以來,他們一直相信茶樹有綠茶樹和紅茶樹之分,而福瓊卻告訴西方人,綠茶和紅茶的區別,只在于制茶工藝的不同。

    他這一觀點起初受到了公眾和專家的嘲笑,他請印度的制茶專家在英國親自驗證后才得到了認可。

    茶葉引起的戰爭

    1776年,英國通過國會法令向美國殖民地征收稅,每磅茶葉征收3便士的稅收,用來維持駐扎在殖民地的軍隊和政府官員的開支。由于在美國唯一合法進口和購買的茶葉都來自英國東印度公司,因此人們沒有辦法逃避這種新賦稅。

    在法令通過的2年內,大多數美國港口拒絕任何征稅商品上岸,并且當英國從倫敦運送幾船茶葉到美國時,美國民眾群情激奮,在紐約和費城示威游行,要求英國運茶船返回英國。而在查爾斯頓,海關官員扣押了茶葉。


    在波士頓發生了幾個星期的大規模騷亂,一群美國人登上了“達特茅斯號”船,叫喊著“波士頓港口今晚將成為一個茶壺”。接下來的3個小時,他們把340箱茶葉扔入水中。這以后英國政府關閉了波士頓港口,派遣軍隊到美國。這標志著美國獨立戰爭的開始,憑借茶葉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植物,一個新興的國家呼之欲出。

    在亞歐大陸,當18世紀20年代以后歐洲各東方貿易公司競相從事對華貿易時,他們均面臨同樣的問題:如何來支付購買茶葉的費用。歐洲產品在中國幾乎找不到銷售市場。

    18世紀的中國經濟建立在手工業與農業緊密結合的基礎上,發達的手工業和國內市場使中國在經濟上高度自給自足。

    經濟上高度自給自足和相對較低的購買力使歐洲產品的中國市場非常狹小,唯一例外的是中國對白銀的需求。大規模的中西貿易由此找到的支點:西人用白銀交換中國的茶葉。

    178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財庫尚有20余萬兩白銀的盈余,翌年,反而出現了22萬兩的赤字。為了彌補東西方茶葉貿易巨大的逆差,東印度公司專門成立鴉片事務局,開始大規模向中國販賣鴉片。不久后,令中華民族喪權辱國的鴉片戰爭爆發了。

    茶葉的西進之路,在美洲大陸,引發了一場戰爭使一個國家走向獨立;在亞歐大陸,也引起了一場戰爭使一個帝國走向衰落。茶葉就這樣改變了歷史,改變了世界。

    (作者:焦虎三)

    • 發表于 2015-10-21 00:00
    • 閱讀 ( 71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