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龍生九子,種種不同。”
神話故事里,龍都是雄性,卻不見提及“雌龍”?難道龍沒有雌的嗎?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條稱龍: “ 各有雌雄。”
《淮南子》云: 龍“ 雄鳴其上風, 其雌鳴下風。”
可見,龍有雌雄!那么龍是可以是有孩子的。生出來的也應該是龍,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奇珍異獸才對。龍這種強大的生物帶綠帽子的可能不大,,龍性最淫,所以是他喜歡跨物種,,XXOO。。。
老大囚牛(qiúniú)
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所以可能這個是和母龍生的),喜音樂,蹲立于琴頭。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老二睚眥(yázì)
他長相奇特,龍頭身子和豺狼差不多(母親應該是俊美的豺狼)。性格好斗,平生嗜殺,動不動就刺刀見紅,作為“優秀打手”,他壟斷了鋼刀上的環、柄以及吞口。人們篤信, 有這家伙護佑,必能在沙場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了顯示皇家威儀,睚眥還被請上儀仗隊以及宮殿護衛的武器,很有點“姜太公在此,諸神讓位”的霸悍之氣。

老三嘲風(cháofēng)
這個酷似野獸(據說他媽叫鳳凰)的家伙是個“滿街腿兒”,他有個非常古怪的愛好,喜歡登高爬險,滿世界張望。這類“特殊人才”,也可派上大用場,他被古代建筑師相中,安排到宏偉殿堂的飛檐上。皇宮寺院飛檐上的走獸,就是嘲風嘲風,不僅象征吉祥和威嚴,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神氣力量。

老四蒲牢(púláo)
他長得最像父親,身體盤繞(怎么看都覺得是跟癩蛤蟆生的),意氣風發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傳說中的龍生九子的老四,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鐘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據說它是住在海濱的,但卻十分怕鯨魚,一旦鯨魚發起攻擊,它就會嚇得亂叫。故人們把木杵造成鯨的形狀,以令銅鐘格外響亮。

老五狻猊(suānní)
形似獅子(不多說了這回是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

老六赑屃(bìxì)
樣子似龜(居然跟王八生了這貨),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岳來興風作浪。后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老七狴犴(bì’àn)
又名“憲章”,形似猛虎(又上了一個虎妞)。他有威力,最愛管閑事,尤其喜歡提別人打官司,所以,衙門和監獄都拿他的形象做裝飾。狴犴天生就是“大法官”的材料,他 仗義執言,明辨是非,眼睛里不揉沙子,誰也甭想跟他拉關系、套近乎。再加上它正義凜然的親民外表,誰都對他敬畏三分。難怪監獄門楣和公堂的“肅靜牌”、 “回避牌”上,處處都有他虎視眈眈的眼睛——公生明,廉生威呀!

老八負屃(fùxì)
他長得也很像父親(這個查了很久,民間叫他王八龍),負屃則迷戀詩詞歌賦、文章書法,他是兄弟九個當中的 “秀才”。既然和文學藝術親近,負屃便甘愿化做優美、典雅的圖案去襯托世間的文學精品。他往往盤繞在木刻、石碑兩側,成為裝點錦繡文章的圖騰。

老九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龍子中的“老疙瘩”。他是一種魚形的龍(王八都沒放過何況是魚),大嘴巴,好像吃不飽似的,喜歡吞東西。《太平御覽》中說:“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后,越巫言, ‘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厭火祥。”所謂“魚虬”,就是螭吻的“曾用名”。螭吻水性極好,且有鎮邪避火的功效。佛教,將他安插 在雨神寶座下,據說,可以滅火。民間將他作為“吞脊獸”,安在屋脊兩頭,以期消災滅火。

關于九子的傳說版本很多,以上整理的是比較常規的。九也可能是泛指并不一定是確數。龍生九子寄托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上內容整理自公眾號:歷史那點小事 (crazylishi) 歡迎關注收看更多精彩!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