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本《心理醫生》提到戀童癖,—般造成戀童癖的主要原因和社交恐懼癥有關,即患者自卑、沒有自信導致和成年人接觸有障礙,恐懼成人之間的勾心斗角和競爭壓力,因此戀童癖患者純粹是喜歡兒童的天真和單純及沒有競爭壓力的人際關系。
蘿莉控一般不是戀童癖。因為這只是一種喜愛,不會對孩子造成實質上的傷害。
在國外,戀童癖指的是是一種對兒童感興趣的性取向,并不一定會真正付諸實施。而考慮到國內習慣,本文沿用的是我國從行為角度對于戀童癖的定義。即戀童癖(paedophilla或pedephilia 或 pedophilia)是指成年人長期并且多次以兒童或性發育尚未成熟的少年為對象,靠猥褻甚至奸淫他們來獲得性興奮和性滿足,對成年異性則相對或完全缺乏性興趣的病癥,屬于性偏好障礙的一種。
對兒童下手不一定都是戀童癖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對孩子下手的人都是戀童癖。還有些人由于無法從正常途徑滿足性欲,便轉而對懵懂的孩子下手,這與戀童癖是不一樣的,這些人只是對成年異性的渴望無法得到滿足,轉而發泄在孩子身上而已。真正的戀童癖,是缺乏對成年異性的興趣的。
另外,還有些精神疾病患者,他們有可能因為對沖動的控制能力減弱,偶然做出不理智的舉動,這種情況不是戀童癖。只有長期和多次對少年兒童實施侵犯,才能被認為是戀童癖。
此外,戀童癖的判定,還需要參考被侵犯孩子的年齡,以及與侵犯者的年齡差距(在美國為年齡差10歲以上)。因此,孩子們之間的性游戲,就更不是戀童癖了。
戀童癖≠男同性戀
人們發現,戀童癖相關的案件中,男性案犯比例遠遠超過女性,而受害者中男孩女孩都有,于是人們常常會想當然地認為,戀童癖可能與男同性戀頗有關系。實際上,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對戀童癖者來說,性別不是件重要的事,勾起他們興趣的關鍵在于年齡。
對兒童實施侵害的一定是怪蜀黍?
人們對戀童者的想象,估計多半還停留在一個猥瑣的中老年大叔,隔著鐵柵欄,貪婪地望著校園里開心玩耍的孩子們的情景。實際上,這種看法可能會讓你的孩子處于危險之中。正如很多罪犯看起來是人畜無傷的老實人,不少對孩子下毒手的人也看起來和藹可親,更要命的是,他們和被害者往往還非常熟悉。
1996年美國國家性健康調查(NSHS)顯示,在侵害兒童的案件中,侵犯者有70%以上是孩子的親戚、祖父母甚至父母。而1964年的一項研究中也指出85%的戀童癖者是兒童的親戚、家庭朋友、鄰居或其他熟人。

戀童癖者都是無藥可救的壞蛋?
在醫學上,戀童癖被認為是心理失調,是一種性倒錯,患者會覺得孩子對他們有性吸引力。而戀童癖者往往也不像大家想象中那樣窮兇極惡,相反,他們會表現出不成熟的個性特征,不善與人相處。
另外,很多戀童癖者自己在孩童時期就遭受過性虐待。不過,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戀童癖者都是精神上受過創傷的可憐人。實際上,有些戀童癖者還是相當成功的男性,不少還成家立業有了孩子。總之,戀童癖者的成因和背景常常比較復雜,不能一概而論。
戀童癖者能被靠譜地甄別出來?
如果能夠甄別出戀童癖者,那么孩子們就安全了——這個想法是不錯的,但實施起來難度很大。發表在《性虐待》雜志(Sexual Abuse)上的一項研究,就曾試圖通過三種方法來甄別戀童癖者。
研究者們對130名侵犯兒童的犯人進行了性反應測試,通過測量他們看到兒童照片時陰莖的狀態來判斷他們性喚起的程度,結果只有55%的人達到戀童癖者的判定標準。而心理測試的結果是70%的犯人達到戀童癖標準。此外,研究者們還請專家對這些犯人做出評價,結果有77%的犯人被認為是戀童癖。
不過,當統計結果的時候,研究者非常郁悶的發現,這三種方法之間并沒有顯著的聯系。換句話說,用不同的方法可能揪出的是不同的人。而且,這三種方法也無法判斷這些犯人今后是否還會繼續侵犯兒童。總之,很難通過對一個人進行測試或調查他的前科來確定他是否是戀童癖。
內容源自:關注微信公眾號(唐伯貓電影院),這里有最毒的影評,全網最新電影免費在線觀看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