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00后,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觸屏一代”?

    凱文·凱利曾將人類與內容載體的依附關系分為“言語之民”(文化更多來自口口相傳),“書籍之民”(從五百年前古登堡發明活字印刷術算起)——以及如今的“屏幕之民”(People of Screen)。他講過一個段子:一位朋友的女兒幼年時就習慣了在手機和iPad上指指點點,某天這位朋友將一張打印的照片放在桌上,女兒走上前去,數次嘗試將它拉大,未遂,于是對父親說:“它壞了。”

    李彥宏近日在劍橋演講時提及,與移動互聯網一同長大,對于屏幕毫無違和感的本能觸碰,讓“00后”成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觸屏一代”。嗯,當人們發現最年長的90后已是26歲高齡,個人覺得,若要還原“屏生代”的數字生活樣貌,尚未被媒體聚光籠罩的00后顯然是更好樣本。不久前,拜數據所賜,“國內最大的師生真人在線答疑平臺”阿凡題發布了《中國00后互聯網學習行為報告》,從不同視角揭示了00后的學習行為和移動生活——至少讓這一群體的面目清澈了一些。

    屏生代

    先來看看這份報告。

    數據顯示,中國城鎮00后智能手機的普及率已高達82%,這一指標在美國是72%,英國是68%,國內科技企業“出海”重地印度則只有17%。而或許呈某種相關性的是,中國00后近視眼率高達60%——位居全球第一。具體時間分配上,他們平均每天使用手機時間長達2小時15分鐘,平均刷視頻37分鐘,網上聊天32分鐘,打游戲28分鐘,拍照搜題15分鐘,聽音樂和看新聞分別是14分鐘和9分鐘。

    但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時間長短并不與使用需求直接相關,網游,購物,在線學習花費是00后自主網上消費“三大樣”,而有65%的00后會選擇將手機視作重要的學習工具,至少從數據上,他們比其父輩想象中更為上進,在線學習花費為24%,與占據28%的網游花費相比僅相差4個百分點。

    而報告中最令我個人感到意外——或者說艷羨的,是遇到作業難題時有66%的00后會求助火熱的拍搜類軟件,這是個蠻高的比例——事實上,倘若根據拍搜行業各平臺日活數,乘以平均每人每天問7道題,每日搜題總量輕松過億。

    與機器相比,數字稍顯暗淡的是,00后向家長求助的概率低至35%。不難理解,家長面對孩子作業時的無助和學歷關系不大,一是歲月久遠,但中國應試教育的本質就是讓人考完然后忘掉;二是面對孩子的提問,家長無法用匹配孩子學齡的知識點進行講解——譬如小學數學里遇到雞兔同籠問題,卻不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組求解,只能急在心里,愛莫能助。

    當然,從直覺便知,00后對于拍搜軟件的仰仗也自然招致疑義,其實從它誕生伊始,被部分家長詬病“抄作業神器”,“直接看答案”的聲音就一直沒停歇,不過在這份報告“使用拍搜的目的是什么”的調查中,希望掌握薄弱環節的學生有半數之多,搞懂答案如何得出的占48%——也有6%的00后選擇用它來抄作業。

    個人覺得,這個比例實屬正常,也暗合了一個重要的邏輯:在人類推動技術進步的歷史上,由于巨大的便利性,新工具的誕生總會帶來人群的分野:一部分人借助它變得更具競爭力,另一部分人則將便利性等同于惰性,慢慢失去競爭力。

    嗯,盡管中國應試教育的利與弊不在這一篇小文的討論范疇,但不避諱地講,作為這個時代社會階梯的最大公約數,中國應試教育的本質類似一場軍備競賽。而這個世界上任何“競爭”都需要工具,譬如在我苦悶的校園生活,黃岡題庫,龍門題庫,就是現在想來如夢魘一般的工具,今天,新技術的福祉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題海戰術帶來的不悅。

    培養“機器智商”

    再說回這份《中國00后互聯網學習行為報告》——在所有內容中,我個人最為關心的其實是家長對拍搜軟件的態度。稱得上好消息的是,不管是觀念轉變還是出于無奈,數據顯示,家長對待拍搜軟件的態度已慢慢開放,46%的家長支持孩子通過拍照搜題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當然,對孩子自覺性的擔憂讓31%的家長監督陪同孩子使用,完全不允許孩子使用拍照搜題的家長僅有4%。

    我猜這是一個逐漸普及的過程——甚至可被視作某種“和解”。如前所述,人類歷史上每件工具誕生都是一個對人群分野的過程——將人群劃分為“會用它的”和“不會用它的”,而率先拿起新工具的人總會走在競爭者前面。盡管基于歷史經驗,那些率先惠及一部分人的工具一定會惠及到所有人,但問題是,幾乎達成的共識是,科技愈發展到深處,新事物的層出不窮會讓這種分野的力量將愈強大,換句話說,在對待機器的態度上,越早與其產生割裂,未來的生活也許就會越早陷入窘境。

    尤其是人工智能帶來的技術革命,身為科技媒體人,我一個非常明顯的感受是,無論如何描述它對于人類社會的意義,現階段它依舊只屬于小圈層的“自嗨”,你完全看不到吳軍先生在《智能時代》中“只有 2% 的人能完成這次跨越”的擔憂。

    而倘若拉大視角,關于未來最不堪的結果,也許就像《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所言,未來人類可能會分化為兩個主要等級,一個精英階層,另一個是完全一無是處的無產階級。會是這樣嗎?我不知道,但至少能觀察到的是,現代科技以及與之相伴的商業模式的變革,已經讓人類在過去一兩百年的貧富差距拉大了上萬倍。

    這和今天談論的話題有什么關系?其實從“拍搜軟件”這一細微案例就可看出,如同王煜全先生所言,人類已來到一個不再單純是人與人交往,而是“人機與人機”協同進化的社會,有大量協同需求要與機器為伴,每個人必須提升自己所謂的“機器智商”。

    這種能力最好從小培養,用羅振宇的話說,家長需要永遠記住的是,“孩子不僅是出生的比我們遲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們是要在我們死后還要活很久的人,他們必須要承擔我們沒有必要再去承擔的殘酷變化。”

    嗯,關于“屏生代”,我個人的建議是,永遠不要排斥他們與機器接觸的任何機會。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于為您提供文字優雅的原創科技文章;微信公號:李北辰)

    • 發表于 2016-09-27 00:00
    • 閱讀 ( 798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