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催淚彈歌曲時常位列歌曲榜首,阿黛爾的Someone Like You也是其中之一。而經典的憂郁音樂作品, 比如莫扎特的《安魂曲》,在風靡數世紀后依舊深入人心——這些歌曲都描繪和帶出了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和傷感。
這是矛盾的——生活中,我們逃避傷感,但我們享受傷感的音樂。為什么藝術中傷感一類的主題是相對保險的、讓人深深沉迷,并且享有盛名呢?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對此現象感到困惑。直到最近,我們才開始對我們欣賞音樂的方式有所理解。
目前,我和我的同事的最新研究已發表于《前沿心理學》。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現了為什么我們之中某些人更享受傷感音樂——這與移情作用有很大關系。
研究表明,坦率開放的人的音樂修養會特別高;而那些“系統化”的人,他們對于模式、系統和規則有著極強的興趣,他們偏愛那些強烈的音樂,如搖滾音樂和朋克音樂。
那傷感音樂呢?毋庸置疑地,沒人會喜歡傷感的音樂,除非體驗到的情感不是實際的悲傷,而是某種轉化后的情緒。有人基于人們在聽傷感音樂時的感受進行過大量調查,調查表明:我們認識到這些感受往往會分成不同的類別。

對于某些人來說,悲傷的音樂確實會加深和擴大悲傷和失落的感受——而這些感受正是和個人經歷和記憶相關的情感。這些感受絕不是令人愉悅的。所以這似乎并不能對矛盾做出解釋。
而對于另外一些人來說,傷感的音樂能夠帶來一種“憂郁感”,如果你最喜歡的球隊在下雨天輸球了,你就有可能產生這種感覺。
被感動的神秘
然而,最奇特的感受卻是一種 “被動感”。,我們認為這是我們迷戀于悲傷音樂的基礎。這種感受是難以用三言兩語口頭表達出來的,但卻往往是強烈的和令人愉悅的。
然而,似乎并非人人都能感受到這種感覺。那么誰可以?直觀地說,那些容易產生共鳴感的人更容易被感動,這似乎是有道理的。
為了驗證這個假設,我們動員招募了全國102個參與者作為代表樣本來參加聽音樂實驗。
我們為他們播放了一曲悲傷的純音樂——邁克爾·卡米(Michael Kame)創作的《發現營地》。這首樂曲曾短暫地在迷你連續劇《兄弟連》中播放過。在初步實驗研究中,絕大多數人無法認出這支曲子。

我們決定聚焦于參與者先前不大可能聽過的純音樂是為了排除情感的外部來源。例如,他們對于某一特別的音樂可能存在特定的記憶或者是對歌詞有不同的解讀。
換句話說,我們想要確保參與者的情感反應是由歌曲本身產生的。
聽者還被要求做一系列的背景測量調查,包括他們多么容易沉湎于懷舊和他們現在的心情、健康和生活質量是怎樣的。
為了評估參與者有多少共情能力,我們不僅分析了他們的音樂喜好, 還使用了標準的特質共情測量方法——“人際反應指針數”。
由這一特定音樂引起的感受是多種多樣的,從感到悠然自得或感動,到有時感到憂心忡忡或緊張不安。感到感動的參與者說, 他們能同時感受到強烈的、令人愉悅但又悲傷的情感。

至關重要的是,我們發現被那首歌曲所感動的人們同時在共情作用中也得分很高。與此相反,同理心趨向于不足的人幾乎沒有反映他們被這首音樂所感動。
此外,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享受的關鍵不僅僅在于對歌曲表達出的傷感產生共鳴的能力,而且還在于自我調節和遠離這一過程的能力。
同理心的特定組成因素被稱為“移情關懷”。盡管產生共鳴意味著通過感同身受對某人感知到的情緒做出反應,移情關懷同樣也意味著對他人懷有惻隱之心、憐憫之心和同情心。
這種特定的特征最好地預測了參與者是否被悲傷的音樂所打動。

理解研究結果
這項研究和另一研究的主體部分表明:音樂鑒賞和社會認知有關系。敏感而又愿意同情別人的不幸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會在欣賞傷感音樂時獲得回報。有大量關于那是為何的研究假設。
回報有可能完全是與生化過程相關的。在痛哭一場之后,我們都有過如釋重負和心平氣和的感覺。這歸咎于由哭泣引發的化學物質混合物。
一項近期的研究假設提出:哪怕是虛構的悲傷都足以愚弄我們的身體來觸發這種內分泌反應,以減輕牽扯到實際損失的精神創傷。
這種反應是由催產素和催乳素等激素推動的,而這些激素實際上使我們產生舒服、溫暖和愉快的感覺。
當你要擺脫真正的失落和悲傷,尤其是當你要擺脫音樂引發的傷感時,這些激素很有可能是特別有效的。
影響也很有可能主要是精神上的,那些容許自己沉浸在悲傷音樂的情感中的人僅僅是展現他們完全的情感,在某種程度上這本身就是有益的。

理解他人的情感的本領對于探索我們所生活在的社會世界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基于其進化意義,運用這一能力很可能是有益的。
音樂就好比是強效藥物。如果同理心是將這種“藥”轉化為快樂或痛苦的核心,那么音樂本身可以用于把人類訓練的更有同情心嗎?
我們仍然不知道答案,盡管音樂治療普遍應用于情緒障礙患者的康復治療,如抑郁和自卑患者。
對于悲傷音樂所誘發的情感轉變的理解,必然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音樂介入是如何在情緒障礙患者的治療起作用的。
盡管我們并沒有完全破解這些情感轉變的密碼,但新的研究是第一步
不過,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允許自己馳騁和沉浸在悲劇和傷感的音樂之旅中,這可能只是你的社會心理渴望和用來保持身體健康的手段。
蝌蚪五線譜編譯自sciencealert,譯者 李二寶,轉載須授權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